溃疡性结肠炎50例临床治疗
2014-05-30臧伟广
臧伟广
摘要:目的:观察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西药口服治疗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腹痛、发热、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消失,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0%。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缓解疼痛、营养状态得到改善,提高其自身保健能力。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持续动脉灌注【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32-01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结肠炎,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绝大多数为轻型,重症者极为罕见。针对病因的治疗,根据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予以阻断,亦属较为理想的方法,临床治疗缓解后预防复发。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非手术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5~63岁,平均35岁,病程2~10年。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里急后重、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等。度患者27例,重度患者23例。大便常规化验检查,见红白细胞,腹泻3~10次/天。
1.2方法
1.2.1肾上腺皮质激素和ACTH: 每日ACTH2O~40u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约8小时滴完),或乳剂80~100u皮下注射;每日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缓慢滴注,通常2周为1疗程;或口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20~80mg。取得满意疗效后,宜逐渐减量,至达维持量,可每晨或隔日1剂,一般服用强的松。待病变完全或基本消退,然后在1~3个月内逐渐减量停用。
1.2.2水杨酸制剂:首选柳氮磺胺吡啶,此药可减少和减轻发作,较适用于慢性期和轻、中度患者。发作期每日4~6g(分4次服用);如病情好转,数周后可减为每日3~4g,连续1~2月;
1.2.3免疫抑制剂:对磺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改用或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剂量均按每日1.5mg/kg计算,当血白细胞数减至5000以下,宜减半服用,白细胞数减至3000以下停药。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腹痛、发热、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消失,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0%。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结肠反复发作的炎症和溃疡,肠黏膜的弥漫性炎症组织反应为非特异的炎症病理表现。本病大多见于青、中年,在临床上以便血、腹泻、慢性消耗为其特征,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钡剂结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及活组织检查等。
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素、富营养的食物,应避免牛奶乳制品和可引起患者过敏的食物,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给予止泻、解痉、镇痛等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TPN治疗。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UC有效以来,沿用至今,已成为治疗轻、中度病例的主药,也是维持缓解最为有效的一类药物。药效学研究证实5-氨基水杨酸(5-ASA)在肠黏膜局部发挥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抑制LT、PEG的合成而显效[2]。此外,对淋巴细胞的活性和抗体分泌亦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由于SASP需被结肠细菌分解为5-ASA和SP之后,5-ASA才发挥治疗作用,被裂解后SP与其他磺胺代谢途径相似。其中,肝脏的乙酰化作用至关重要。SASP控制发作一般使用3~6g/d,国外有建议应用1g/15 kg体重者。用药4~12周后根据临床反应可改为维持治疗。维持缓解一般使用1~3 g/d,疗程至少1年以上,有的需要终生维持。根据药物局部作用的原理,亦制成灌肠剂、栓剂等局部治疗剂。4-氨基水杨酸与5-ASA仅氨基位置不同,抗炎效果类似,而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我们用于UC的临床试验表明与SASP灌肠疗效相当,而无任何不良反应。
皮质类固醇机制包括通过抑制磷脂酶A2,减少IL-1,LT、PAF等介质生成,从多个步骤影响炎症反应,同时缓解毒性症状。用于控制发作,一般可口服泼尼松40~60mg/d,分次给予,或以0.5~0.75 mg/kg體重计算,应用2~4周后,待临床症状缓解,可以5~10 mg/周速度减量,共用6~12周,再以氨基水杨酸类维持。皮质类固醇无维持治疗效果。重症病例需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400 mg/d或甲泼尼龙48~60 mg静脉滴注以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对药代及药效学的研究表明药物血浆浓度与疗效关系并不重要,而局部释放到靶向部位的浓度,是有效发挥抗炎作用的关键。对轻、中度病例无需常规投以抗生素,重症及有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病例,应积极抗菌治疗。近年来推崇喹诺酮类制剂如环丙沙星及磺胺[3]。甲硝唑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尚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可酌情短程使用,或用于控制肠道细菌感染。
营养治疗包括肠外和肠内营养,近年来以肠内营养最受重视。在美国大约70%的患者从营养治疗中获益,今后亦应特别重视。维持治疗至关重要。控制发作之后,主张药物减量维持,以水杨酸类药物为主,部分患者需要合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时间至少应为1~2年,甚至终生维持。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刘慧荣,郑昱.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7;12(7):1631-1637.
[3]钟英强,詹俊,陈为宪,等.溃疡性结肠炎156例临床分析.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