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军事伦理中的道德因素

2014-05-30陈恩祥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民军队

陈恩祥

摘 要:人类社会的战争从来都不只是仅靠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为胜负筹码的单纯的杀戮行为,也不仅是交战双方各种硬实力的较量。从远古时期的部落火并到当下的国际军事斗争,战争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内涵越来越重。在军事科技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以军事伦理为核心的军事文化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道德因素作为军事伦理学范畴中的一个方面,虽然只是复杂的战争行为中的一个因素,但却始终存在于中外战争史,影响着人类社会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本文仅以中国历史中不同时期的战争为例,试总结与分析道德因素作为军事伦理理论中的一个因子对战争的影响,探寻其在当下国际军事斗争中的意义。

关键词:军事伦理;道德因素;古代战争;人民军队

一、道德因素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

1.道德因素对中国原始社会战争的影响

中国文明史自夏商开始,而最早的战争伦理思想也发轫于此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单个人的力量极其渺小,加之自然科学水平极端低下,导致神伦思想在人们心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神伦即决定人伦,即是道德。神的旨意是人们处理一切事物的唯一原则,当然也就包括战争行为。事实上,夏商时期的军事伦理思想可以说是完全脱胎于原始时期的神伦思想。当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国家的产生,夏商时期的战争已与原始部落间的战争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战争的实质目的从单纯的宗教争端变成了为国家发展争夺利益。然而,统治者们仍然大肆宣传和利用神伦思想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同时将对方置于道德的对立面。战争的发起往往与图腾崇拜、至上神崇拜等因素挂钩,在神伦思想不断强化的过程中统治者们为人们灌输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神旨即为道德,人的行为道德与否取决于是否与神的旨意相符。与神旨相符即道德,与神旨相悖即失德。统治者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低下,人们需要精神寄托。但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试图借助所谓的神伦标榜自身,使己方的战争行为变得合理合法,并进而鼓舞本方将士士气,实现有利于战争的效果。虽然神伦思想说到底是一种封建迷信,而且更多的是一种披着神的外衣的统治者个人思想的体现,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即人们普遍信奉“天意”,我们可以说当时的神伦就是军事伦理中的道德因素,或者说至少它扮演着战争中伦理道德的角色。

2.道德因素对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伦理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逐渐觉醒,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人作为战争主体的地位和价值。与此相对应的,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伦思想登堂入室,逐渐代替神伦思想成为新的战争伦理道德决定因素。这种战争伦理道德观的转变既是战争理论的发展,也反映着人类主体地位的提高。统治者简单利用神伦思想进行思想控制已经不再那么容易,普通百姓对自身与世界的重新认识迫使统治者们用新的理论维护自身战争的正义性,以及起到鼓舞士气打击敌方的作用。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过程中,民间关注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得统治者们随然表面上仍强调神权思想,但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在开战的理由上强调“敬德保民”。同样是强调“德”,但此时的德已经含有仁爱、爱民的内涵了。战争的发动更多地是为了保护整个国家或氏族的利益,为了民众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此时的军事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观也更多的倾向于“爱民之德”。将领在运用道德因素来鼓舞士气时更多的是强调君主的仁爱,将领与战士的上下一心,在阐述战争的正义性时更多强调的是“王者须努力于人事,不使丧乱有隙可乘”。这里的“人事”“丧乱”均是从人的角度去阐释战争的道德因素。

3.道德因素对封建大一统时期中国军事伦理理论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中国进入封建大一统时代。在这一时期我国军事伦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封建大一统时期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仍拥有伸张正义、保护人民利益的正义性。而封建统治者也不乏运用人伦道德发展形成了富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军事伦理理论,如“和为贵”的价值理想,“师出有名”的道义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境界,“恤士爱兵”的治军原则。事实上这些理论都是在不同的方面体现着道德这个因素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指出,在封建社会所谓的人伦思想只是相对的,在封建时代没有绝对意义的人权,神权思想仍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对君主的效忠也仍左右着军事伦理中的道德因素。封建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和唯一的统治者,拥有“天子”的半神地位,在诸多领域拥有绝对权威,也影响着军事伦理理论中的道德观。在此期间,封建君主及御用理论家们树立了这样一种伦理观念,那就是忠君即为道德,忤逆即是失德。军人在战场上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实现“忠君”,在于是否维护了“正统”皇权的统治。这既决定了军人行为的道德与否,也决定战争行为的正义与否。如三国时期的魏蜀两方就均利用汉室江山的正统地位维护己方的正义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是就是利用人们一种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迫使他人就范从而实现其个人目的。这既可以说是对封建道德的利用,也可以说是对封建道德的一种绑架。而与此同时,作为战争另一方的蜀政权则同样大力宣传其余刘汉正室的亲密关系。蜀汉方面在强调刘备乃“汉室之胄”的同时强调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否定其正统地位的同时彻底否定了其在战争中的正义性。在这里,战争的正义与道德全靠“汉室正统”四字来诠释。再如:中国封建时期每次农民起义几乎都会搬出某位前朝皇族或其他所谓正统作为起义的号召,比如陈胜、吴广搬出了扶苏,朱元璋迎立韩林儿,都是通过与“正统”挂钩从而使自己在战争占据道德制高点,从而实现对己方有利的战略局面。即使是到了晚清时期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反外族侵略性质,但仍不能脱俗,早期提出“反清复明”口号,后又提出“扶清灭洋”,无论是哪个阶段都不忘将自己与正统的皇权“绑定”。

二、道德因素对我军的影响

人民军队的诞生推动着军事伦理理论走向新的高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战争道德的界定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即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将战争的终极目的定位为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即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为道德,践踏群众利益即为失德,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人民生民财产安全的战争就是正义战争,反之即为非正义战争。正是有了这个认识,才会有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才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有了“正义之师”“文明之师”。正是有了这个认识,我军才会有“民兵是胜利之本”的军事民本主义。正是有了这个认识,我军每逢战事都会强调“为谁当兵”“为何打仗”的革命战争原则。正是有了这个认识,我军才会有优待俘虏的原则以及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诚心和谈。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战争伦理道德的新认识不仅使自身获得空前的群众基础,还直接打压了敌对势力的战斗力。不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我军在道德战线上都取得了显著的优势。

三、道德因素作用军事倫理的规律探寻及其当下意义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原始社会神伦决定道德,还是“前封建”时期的神伦向人伦靠近,还是封建大一统时代的皇权决定道德,其实都是一种非人道,或部分人道。“道德”始终少数人掌握并为少数人服务,尤其是往往与迷信思想、特权意识结合,更是体现出了其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而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将军事伦理中的道德回归了其本来的涵义,即尊重人的生命和权利,在战争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将道德与人权、自由挂钩,体现了军事伦理理论关于道德观念的新境界。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道德因素在军事伦理中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道德”这个概念的鲜明的历史性。道德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内涵,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由“神”决定,到封建时期的由“君”决定,再到人民军队的真正由“人”决定。道德在军事活动中内涵的发展既反映了是军事伦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也是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写照。道德这个概念永远都不能脱离历史,脱离阶级,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和意蕴。

当下我国处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民军队面临着全新的使命与挑战。我军的伦理道德建设也应紧跟时代,体现新的内容。如应体现出我军在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发展以及保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所起的正义作用。将道德与我军新时期任务与使命相结合,发展出适合时代适合我军新情况的军事伦理理论,能在文化层面上为我军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枫.军事伦理学应当研究道德战范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军事伦理学版,2003(3):15.

[2]吴如嵩,等.中国军事通史(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3]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人民军队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曾希圣与人民军队情报工作
“八一”: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辉标志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的生动见证
新时代,人民军队在前进!
人民军队忠于党
惊天动地铸雄师:记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中共第一份正式规范人民军队建设的文件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