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名校分校需谨慎
2014-05-30涂皓
涂皓
2013年,北京有30所城区名校在偏远地区或城乡接合部设立了新分校。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推动城区名校在郊县建立分校项目至今,超过50所名校分校相继建立。项目本意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家庭能享受到优质服务。然而,8年过去了,从结果来看,名校分校并未真正达到预期期目的,尚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
只是挂牌了事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紧邻XX学区”这样的宣传语,在如今的楼盘广告中频繁出现。很多楼盘为了能提供更良好的项目配套,于是引进知名学校资源,自建分校。实际上“名校办分校”并没有明确的办校要求,也没有法律规定名校和分校之间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名校对分校的支援内容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名校教师资源较为充裕,就会派一些教师支援分校的教学、管理,但也有名校本身教师资源就较为紧张,对分校的创办和管理选择了帮助研发课件、培训教师等方式。
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说,“大盘+名校”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房地产行业。在销售中,教育地产无往不利。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许多房企博弈和追逐的目标。一旦与名校达成合作,房子不愁卖不说,房价也可以顺势上涨。而这种“贴牌”“挂靠”式教育的质量是否能得到保障,不是他們关心的问题,是学校应该考虑的。
“我的孩子在大兴区名校办的分校就读。今年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她是从一年级就进入这个学校的,是该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只招了两个班。孩子5年读下来,我们的感受是:这样的名校还不及周边的普通学校。”学生家长叶开很直白地说。他说,以前还好,他的孩子是以公办学校的收费进去的,只交了学杂费,后进来的学生,是按民办学校的标准收费,费用非常高。叶开表示,“刚开始,学校从本部调了几个老师过来,对外也招聘了一些老师,但随着生源的扩大(目前该校一、二、三年级都是5个班;四年级是3个班;五年级是2个班),师资力量欠缺、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就比较突出了。从考试成绩来看,这个学校的成绩还不如周边区域的一些普通学校。我不清楚其它名校的分校是不是这样。”叶开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想知道答案。但不容置疑的是,叶开描述的情况,客观上折射出名校办分校的某些弊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名校、名师队伍本应合理分配、精心布局、均衡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些资源呈高度集中的态势。于是,办分校,扩散教育资源成了许多名校的选择;于是,房企资本注入了,分校诞生了,但暴露出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名校办分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好事,也是一个较长期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名校的管理、名师的力量,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导;否则,名校变民校,名校连锁有名无实,更严重的是,名校资源可能沦为房企们销售博弈的财富游戏。
政策匹配才是关键
2009年,北京共建成24所,其中中学16所、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当年发改委要求“名校办分校”工程将停止扩大规模,全面转入质量监控期。“种子已经撒下去了,现在要观察出苗的长势。”对于当时的阶段调整,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石彦伦如此形象地表述。经过4年的调整,“名校办分校”又开始扩大规模。
“挂牌子、签协议、派人手”,这是发改委在确定名校办分校项目时对名校的要求。现在牌子都挂上了,而签协议和派人手,不同名校和不同区县的做法却大不相同。石彦伦说,首要的不同是区县对名校分校的定位不同。有的区县对名校分校的定位就是一所高中分校,力图通过名校分校减少本区优质生源外流的规模;有的区县则把名校分校作为解除当地人才后顾之忧的措施;还有的区县,名校分校是作为新建小区的配套工程。
不同的定位决定了名校和区县不同的合作方式。例如,人大附中向延庆分校派出了由特级教师带队的骨干教师队伍,而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永定分校,则是向分校派出了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还有一些名校主要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与分校合作。相比面临中高考压力的中学,没有考试压力的小学名校的分校与区县合作方式更为松散,基本以输出教学理念和进行师资交流为主。一位区县推进名校办分校的负责人表示,分校建成后,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需要区县投入,名校派出的优秀师资也需要区县在编制和待遇方面的支持。而区县的顾虑在于向名校分校提供资金和编制,在编制总量固定的情况下,就必须减少本区原有教师的编制。事实上,没有办好的分校不少都是因为后续经费和师资配备出现问题,造成了一些挂牌学校只举行了挂牌仪式,并没有真正成为名校分校。
办得好的名校分校多半是在配套政策上取得了突破。例如,八中的大兴分校,两年共外引优秀教师45名,中考成绩连续提升,使得学校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愿留在分校就读高中。首都师范大学永定分校,在与门头沟区合作的协议中,也获得了人才引进的支持。通过外聘优秀教师和内部教师调岗,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准,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
有专家表示,一所名校的建立是长期教学实践和教育氛围培养的结果,期望名校分校短期内成为合作名校的翻版并不现实。师资的提高、生源的改善,以及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理念的养成,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学校的发展还有赖于区域内尊师重教的大环境和是否有办法激励师生上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将名校分校建成为区域内的优质学校而不是一所名校的翻版,是社会对名校分校的合理期待。
家长考察是必须
从总体来看,名校与分校之间的关系有亲有疏。有的名校和分校联系密切,本分一体。人大附中副校长沈献章说,分校成立后,人大附中派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分校任教,并无偿帮助分校培训师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后,分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也逐渐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据悉,陈经纶分校的学生30%能升入市重点高中,60%能升入区重点。
但也有分校只是挂着名校的招牌,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理念、名师教学经验等方面与本校联系甚微,录取分数线也不在一个层级上。据了解,通过上名校分校的方式,更多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那些坚持与本校在服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一致的分校,确保了办学水平,正逐渐成为扩大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生力军。
北京二中副校長陈惠文表示,家长在选择名校分校时,要问清本校与分校之间的具体合作项目,如是否有教师之间的交换项目,交换人数比例有多大,是否有名校管理人员担任名誉校长等。家长还要到分校实地考察,切实了解分校的硬件条件,选择那些真正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分校。
此外,由于名校所办分校的性质不同,公办分校和民办分校的收费标准也不一致。公办分校的收费标准与普通高中相同,而民办分校就要略高,大约在每学期6000元至8000元不等。因此,选择那些民办性质分校的家长们要考虑好家庭的经济实力。
防止走进误区
2007年,北京二中通州分校在一所小学校址上改扩建后落成。发现“重点学校”建在了家门口,在附近居住的王强特别高兴。每次经过学校大门,他都禁不住畅想:“将来儿子大了,就上这儿。”建分校的多是口碑不错、家长趋之若鹜的名校:四中、二中、人大附中、十五中等。“我们小区配套学校是北京小学的分校,孩子将来学习肯定差不了!”虽然孩子刚出生,家住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李义兵已经跟朋友吹上了牛。
大部分家长认为,既然挂了牌子,名校肯定会把本校的部分优秀教师抽调到分校上课;即便不派教师,也会往分校注入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或是在教学上吃些“偏饭”。这种对名校的渴望,在回龙观等优质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网友“菊花绿茶”说:“引进名校,就可以有好的老师,也会有好的生源。”网友“fy365”说:“应该多引进几所名校或名校分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上学难问题,还会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中学生家长张先生甚至固执地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普通校再好也不如名校分校办得好。”
然而,王强从一位学生家长口中得知,北京二中通州分校讲课的都是本地老师,根本不是北京二中的老师。就像北京二中通州分校一样,相当一部分名校分校都是将一所不知名或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吞并”后建成的。其模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集团式,比如延庆县永宁中学就是人大附中这个教育集团在延庆开设的分校;第二种是分校式,像四中的初中部,虽然没有分校的牌子,实质就是将原北海中学合并后成立的分校;第三种则是民办公助形式的注册学校,如五中分校、十二中分校等。这种体制改革校在没有回归公办校之前,收费比公办校高。
不过,也有一些分校只是挂着名校的招牌,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理念、名师教学经验等方面,与本校联系少之又少,学生录取分数线也不在一个“档次”上,很难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有的名校为提高升学率和社会声望,打起了分校的主意:上分校的学生要多交一些费用,而学校还会事先和他们约定,排在前面的多少名可以到本校上课。如此一来,分校成为选拔学生的一种途径,好学生被名正言顺地吸纳到本校,成为换算升学率时的分子。有的名校开设多所分校,“嘴”张得过大,导致本校师资紧张,不得不收网。据悉,已有名校在与分校的合作到期后,陆续将派到分校的师资力量撤回,分校那边只剩下一块空牌子。
在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杨朝晖看来,名校虽有其历史根基,但未必能在别的学校生根发芽。“学校之间还有一个文化相互融合的问题,不能因办好一所学校而破坏了教育生态。”“用名校办分校来促进教育均衡是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出发点在于政绩。”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直言。他认为,如果遵循教育规律,用3到5年的时间就可打造一所好学校,并培养出一批好老师,“即使不属于同一所学校,也可以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轮岗交流,何必非得挂上名校分校的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