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千里兮共明月
2014-05-30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才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而这无尽的遐想则创造了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城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林 良《中国的月亮》
月亮不仅仅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展现出千变万化的美,在山村儿童的眼中,月亮還因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具有了变幻莫测的活泼性格。
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贾平凹《月迹》
月之随人,不离不弃,不管你走到哪里,在晴朗的夜晚都可能看到。月亮将光辉洒向人间,如一片寒霜铺满大地。月亮在引发人们的想象与感慨之时,也给夜行者带来可贵的光明。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林清玄《月到天心》
诗仙太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亘古不变的皓皓明月,将继续见证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将继续上演属于自己的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