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火焰
2014-05-30
当再提及索契冬奥会,脑海中会有怎样的情景浮现?开幕式流光溢彩的焰火?高加索山和黑海海天相接的唯美景色?还是米沙熊吹灭火炬流下眼泪时的动心?
这些记忆都留存在一个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孩子心中。他经历了自己的第一次冬奥会,在花滑男子单人滑项目取得第七,超越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郭政新取得的第八名,16年后,中国男子花滑又向前迈出了一小步。没错,闫涵就是这个突破者。
首体训练馆门口,远远就看见一个很潮的身影:黑皮衣、粉衬衣,牛仔裤,双肩包,墨镜遮住大半张脸,自信凌然而来。一年,那个拍摄前化妆完毕,会用手机不断地照着,问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妆太浓了吧,我像不像女的?”的害羞小男孩已发生了质变。
已过去一个多月,首登奥运的经历闫涵仍历历在目,“我还会常回忆起索契的比赛,这是很开心、很好玩的经历。”谈起这次冬奥会,他用开心和好玩总结,“开心是因为我取得第七名,这是在计划之内的成绩,也破了中国男选手的最好成绩。”“计划内”这个词,流露出90后新生代运动员的自信。这份自信源于索契之前一系列花滑分站赛的表现,“当去年所有杯赛结束时,我就感觉奥运能进前八了。”
霸气,是时隔一年再见闫涵的首个印象,但化完妆,那个淘气爱开玩笑的小男孩儿又回来了。举着手机摆了个妩媚的姿势,一条微博生成:“拍杂志的干活.......化妆化的我美么。”没几分钟,就有了近百人,一致回复“真美”。
索契冬奥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闫涵,微博粉丝剧增,路上被认出的概率也大了:“昨天晚上去吃饭,隔壁桌的哥们儿冲过来,问我是不是闫涵,还说他妈特别喜欢我。”一旁的君君插话:“你是新一代妈妈杀手,李老师也喜欢你!”主角只是腼腆笑笑,点头承认:“教练们都很宠爱我,尤其是我的教练贾老师。”
学滑冰第二年,7岁的闫涵便师从贾曙光。贾老师不是大众想像中的“严厉”教练,她从不高声要求什么,只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第一次见贾老师,我觉得她说话非常温柔,不会让我害怕。”说起对恩师的印象,闫涵认真地说到:“这么多年来,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在她身上,我获益匪浅。”
而之于贾老师,闫涵也是她见过的最有天赋的孩子。
怀着对彼此的欣赏和信任,他们携手已有11年。事实证明,他们都做了正确的选择。2009年10月全国锦标赛,年仅13岁的闫涵成为最大的黑马,流畅的滑行和高质量的动作让他脱颖而出,战胜一众前辈,获得自己首个全国冠军。
接下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在青少年国际赛场,获得五次大奖赛分站赛冠军,两次青少年大奖赛总决赛亚军。2012年3月,获得世界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男单冠军。虽然难度系数不是最高,但他毫不逊色于世界顶尖选手的滑行技术以及跳跃,被外媒称之为中国男子单人滑的希望所在。花滑世青赛男子单人滑冠军,这是一个过去中国花样滑冰界想都不敢想的位置,闫涵做到了。此后,奥运会的种子便埋藏在他的心中。
2013年,闫涵正式登陆成人战场,首战四大洲赛,他就给了大家一个巨大的惊喜。短节目完美地完成了所有动作,获得全场最高技术分。自由滑中,虽然在后外点冰四周跳失误,但首次亮相成年国际赛场的他,并没乱了阵脚。接下来的动作虽略有瑕疵,但都平稳完成。首战,16岁的闫涵用一枚铜牌,让中国队时隔8年,再次登上该赛事的领奖台。
接下来的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在主场首都体育馆,闫涵再一次创造了历史——中国选手首个大奖赛分站赛男子单人滑冠军。最重要的是,闫涵在参加成年组比赛的第一年就成功获得了大奖赛总决赛的门票,这是继李成江之后,中国选手时隔九年再次获得大奖赛总决赛男子单人滑比赛的入场券。
这样优异的成绩,让他从奥运候选人之一,变成了唯一。
没有经过顶级大赛的洗礼,直接代表国家队参赛,比赛愈加临近。闫涵感到压力巨大“于是想法就多了,心理没有谱,但我想取得更好的成绩。”结果,彻夜失眠影响了训练。与此同时,闫涵的精神依靠——从小照顾他并带他进入滑冰界的姥爷,病倒了。为了能让孩子安心备战奥运,已经67高龄的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心脏搭桥手术后仅20多天,就和小伙伴一起,耗时17天,从哈尔滨骑行到北京。“姥爷特别棒,他的这种举动让我非常感动,是时候拼一把了。”于是,就有了“我是新人我怕谁”的豪情宣言。那份青春逼人的自信让他抓住直通索契的机会,而经历之后,让他看到,“我跟世界一流的选手虽然仍有差距,但距离他们并没那么遥远。”明白差距,端正态度向前走。索契的经历会伴随他未来在那片冰场继续飞翔。
奥运突破的欣喜背后,是闫涵内心留存的遗憾,“我原本是有机会取得更好名次的。因为短节目结束后,跟第三名的总分只有一分之差。”从短节目与陈伟群的一分之差,到自由滑后最终排名定格在第七位,自由滑拖了闫涵的后腿,“自由滑我发挥的不是很完美,如果正常发挥的话,可能成绩会更好。”
但竞技场上,突破并非易事,需要各个环节都处理好,才能促成化学反应,对于闫涵,目前的难点是对新节目的整体把控。本赛季的两套节目,都是出自著名编排老师劳瑞之手。在加拿大只待了几天,但出色的滑行技术、完美的跳跃和良好的乐感,让闫涵备受劳瑞喜爱。于是,就有了这两套高难度的节目。“我可以胜任每一个动作,但是一旦连贯起来就不行了。以我现在的能力这套节目难度太大了。再加上感情上的各种纠结,对我来说很难驾驭。”直到现在,对于自由滑的理解和演绎,闫涵仍旧感到吃力。
紧张也是闫涵没走得更远的原因之一,“在比完团体赛成绩还不错时,我承认自己那时也想多了,所以个人赛前,开始紧张了。”遗憾则是没能和偶像普鲁申科同场竞技,“我在索契见到他的时候特别兴奋,但没能同台竞技,也让我留下遗憾,最后还没跟他合影。”
最高级别的竞技舞台,与顶尖选手PK,给了年轻运动员无穷的动力,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不是能轻易得到的机会,在出发索契前,闫涵没设定具体目标,他心里明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好成绩自然会来找你。”
经历这次大考后,闫涵对花滑有了新的认识,“索契后,自己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对待花滑的态度。之前在队里我不是最努力的队员,有时会偷懒,以前自己都没特别主动想滑,但现在,我觉得我能做到,所以会更有目的地认真训练,希望以后能变得更好。”在索契,一个画面刺激了闫涵,“赛前训练时,我看见一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在跳三周半。我当时想他们的条件那么差都可以,我有什么不行。”
大考过后,再经历中考,会有舒缓一口气的轻松,但要想再突破,马虎不得。日本琦玉世锦赛在闫涵眼中,仍是“做好自己”。“通过这次奥运会,我知道,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我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所以最近的训练比以前更加努力了。”目标?仍不太想给自己设定具体名次的闫涵,思考后给出答案:“希望能比索契再有提高,那就第六吧。”
伸手摘月,未必如愿。受感冒和发烧的影响,体力不足导致了闫涵挑战两个四周跳时失败,最后获得第七,为中国队拿到了2014年上海花样滑冰世锦赛男单的两个名额。在此前的世锦赛上,中国男子单人滑的最好成绩是2003年李成江在华盛顿创造的第四名,闫涵面前,突破仍等待着他。
一个人肩抗希望和期待,压力和紧张不可避免。但压力对于这批90后新生代运动员来说,并不是困扰,他们在用这一代特有的言行诠释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会有压力?我相信自己可以更好,所以没有一点压力。”闫涵眼中,实现目标的途径简单明了,“只要踏踏实实地进步,就可以了。我没把大家对我的期望看做是压力,这是让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其实冰迷们对我们已很宽容,这就更不会有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