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当一天家长
2014-05-30陈孝花
假期,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并要求学生以短文的形式真实记录这一天的经历和感受。
检查作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天的记录简单之极,同时也发现一些家长对此类作业根本不屑一顾。于是,课堂上,我再一次了解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了76个学生,只有9人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满意,有8个学生的家长根本没给孩子机会——缘于孩子不会做饭、洗衣服不干净、洗碗怕打碎了之类的理由。问及学生当家长的感受,他们都喊“累”。
“我干了一上午活,中午吃过饭后,累得睡了一下午。”“到晚上,我都累得快不行了。”
“根本没想到干家务这么累,以后不能惹妈妈生气了。”……
我说:“我们只当了一天家长,就苦啊累的喊个不停,现在来算一算,父母照顾了我们多少天?”
“5165天”、“4756天”、“5360天” ……
“我们只干了一天,这一天还只是一心一意只当家长,而我们的父母在这五千多天,四千多天中,除了照顾我们,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其他人,还要干好自己的工作,每天一大堆的事情,你们说他们累不累?”
“累!”
“他们更累。那我们该怎么做?”
“帮他们干家务。”
“是‘帮他们干家务吗?作为家长的一员,做家务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是!”
“那好,我希望你们今天晚上回到家,首先对父母这么多天以来对你们的照顾表示感谢,然后力所能及地做点家务,能做到吗?”
“能!”孩子们的回答响彻云霄。
第二天,有20多个学生谈了自己昨晚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此,对家长的表现做一下简单的归纳分析。
A同学:回家后,我告诉妈妈:“你已经给我当了5000多天的家长,你太辛苦了。以后我愿意与你一起分担家务。”妈妈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起来:“没想到你这么懂事,妈妈真幸福。”一晚上,妈妈都非常兴奋,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分析:妈妈在一愣之后,对孩子的表达给予肯定,并告知孩子自己的感受:我真幸福,然后通过继续夸奖,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B同学:我跑到妈妈身边,告诉她从明天起,我会帮她干活,好好回报她。妈妈说:“父母细心照顾孩子,不是为了儿女的回报。当父母就要让孩子幸福,只要孩子幸福,父母自然也就幸福了。”我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泪。
分析:伟大的母爱,只管付出,不问收获。但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避免造成溺爱。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位置比父母还高,就会成为一个任性、惟我独尊、不受任何约束、受不得任何委屈的人,这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C同学:写完作业后,找了一个机会,我说:“妈!我和你说,你养了我3千多天了!”妈妈“噢”了一声,爸爸说:“你怎么突然想起说这个了?”我说:“感谢你们啊!”爸爸又说:“你真想感谢我们,你就好好学习,不能偷懒……”哎,又是老话,我每次跟他们说不了几句话,就总会绕到学习上去,真是烦人。
分析:“又是老话”,看出孩子已经对此感到厌烦了。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固然好,但要有度。如果超过这个度,不仅会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还可能会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沟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比关心他们的成绩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爱意。
D同学:吃饭时,我对妈妈说:“妈,今天的饭碗我来洗吧!”妈妈眼睛一下睁得大大的:“你不是前几天当家长洗过碗了嘛!晚饭后,你就先写作业吧,改天再帮妈妈洗。”饭后,我沮丧地来到房间写作业。
分析:由“沮丧”一词可以看出,孩子是很愿意帮助父母干点家务的,可是妈妈却没有给孩子机会。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E同学:我跟妈妈说以后愿意帮她干家务,妈妈说:“咋啦,又做错什么事情了?”我抱了妈妈一下,说:“不是,妈妈,你给我当了4463天家长,你辛苦了。”妈妈满不在乎地说:“你才知道我的辛苦啊,我一看就知道是老师教的。”郁闷,郁闷!
分析:孩子的爱心表白换来的是家长的讽刺挖苦,可想而知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首先,孩子会觉得父母蛮不讲理;其次,孩子会失去表达的欲望,因为他的表白招致的是当头一棒,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母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从而导致孩子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
F同学:我和爸爸说了知道他很辛苦,爸爸什么反应也没有,就进屋了。我感到十分的失望。我不知道爸爸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我是十分爱爸爸的。
分析:这个家长忽视孩子的表达及感受,导致孩子感到非常“难受”。孩子在家中享受不到沟通与分享的快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当孩子需要关注的时候,他也许会采用破坏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关注,严重的也许会导致心理疾病。如果在最亲密的家人之间都做不到分享,那么孩子怎么可能与其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呢?
接下来,我把作业完成情况和调查到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召开了一个专题性的家长会,与家长们一起分享了学生的感受和自己的分析。家长们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一份简单的亲子作业和几句不经意的话会引发孩子巨大的心理波澜,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陈孝花 山东青州北关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