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局限性探讨
2014-05-30魏红霞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一书的主要内容:范畴篇主要讨论了语篇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两大领域的语篇研究,通过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论述引出本文的重点语篇社会功能;视角篇包括批评视角和语篇社会功能两大内容;方法篇主要对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语篇社会功能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然后,笔者对本书的优缺点做简要评析:其优点在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涵盖面较广,语篇的实例分析较多,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新视角,对话语分析学者尤其是初学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语篇 批评性语篇分析 语篇社会功能 初学者 价值
一、前言
田海龍教授主编的《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一书,不仅详细探讨了语篇研究的视角,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语篇研究的分析方法——语篇社会功能研究,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分析、讨论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实施语篇社会功能的语篇策略加以归纳,为语篇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对从事国际语篇研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来讲,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语篇应用的国际环境和东西方话语不平衡,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使发展中国家得到平等的话语权。目前的学术状况是话语研究学科基本成了(英美)西方的独白。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东方/发展中国家学术的发展,也减少了人类学术通过文化对话实现根本创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施旭 2010:50)。通过对语篇研究的学习,创造中国乃至第三世界的语篇,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这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学者的责任。
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局限性
本书作者在开篇并没有直接讨论题目中的“范畴”一词,而是对语篇的概念进行探讨。正如作者所说,“范畴篇”的目的是设定本书中语篇研究的对象和语篇研究的范围(田海龙,2009:1)。作者指出,“discourse”这个英文术语在汉语中被翻译成“话语”“篇章”“语言”等。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对这些词语不加区分地反复使用,而是在第一章中讨论并区别,目的是明确“语篇”在本书中的定义。
在第二章语篇研究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两大内容。一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语篇研究,二是语言学领域的语篇研究,主要包括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尤其是批评性语篇分析,不仅是书中第二章介绍的重点,也为后一章作者提出的视角进行了铺垫。
一个新术语的出现,在受到一些学者追捧的同时,也必然有学者对它提出质疑。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过程充满了争论,在它对各种语篇的关系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批评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方面的批评。批评性语篇分析源自批评语言学,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世纪初,它是语言学领域新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不仅涉及语言学,还涉及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它关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作者对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ols.4 and 5) 和Discourse and Society (Vol.8)两个期刊上几位学者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争论点做了三个方面的概述:首先是关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政治责任。作者把几位批评家的观点概述的很清楚,也很容易让人明白。其次是关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问题。作者没有大篇幅地进行论述,也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对批评家认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对理论基础的忽略做了客观的描述。最后一个焦点集中在文本收集和分析上。接下来,作者又介绍了Chilton,Widdowson, Blommaert等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批评。其中,作者对Blommaert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观点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我对作者的描述进行了简要归纳:Blommaert认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存在三个问题,即:关注点片面,地域上有局限性,时间跨度有局限性。最后,通过作者对这些学者观点的论述,不难发现,无论是批评,还是反批评,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篇受到学者的关注。
我认为,语篇研究的方法绝非其一,学者间的争论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作学术研究的途径、理论依据是多样的。例如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其在话语分析界受到争论的同时,也在批评性语篇分析内部有不同研究方法的划分,主要代表人物有Fairclough、Ruth Wodak、van Dijk等。每位学者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工具,比如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后发现,在这些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分析方法均采用的是三维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结合。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中最内层的就是文本分析,这些又涉及词汇层面的分析,这种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系统功能语法,虽然批评性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分析方法中,系统功能语法绝不是唯一可用的研究工具,比如Ruth Wodak的历史分析方法,除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外,还用了辩论策略作为研究工具。除此以外,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结合也在受到一些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也不是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对批评性语篇分析做了客观评价后,作者在后面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语篇社会功能。
三、语篇社会功能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对于西方的方法和实践,并非没有缺点,以批评性语篇分析(CDA)为例,尽管CDA研究者们在理论概念上承认言语和语境两者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上却往往完全把注意力放到可观察得到的语言形式上;在研究非西方化的话语时,也几乎从不把东方化的视角和认识纳入其研究框架里去(施旭,2010:25)。因此,对于西方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我们应该懂得取舍,一味吸收只能使我们陷入学术的误区,不能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不利于把中国的话语传向世界。如何在中国进行语篇研究,在本章作者并没有详细论述,但作者在本章最后的小结中告诉读者,在第四章会解决此问题。
第三章是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过渡的中间环节,作者借助几何图形中的锐角、优角定义了话语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也是在用读者熟知的、图形中的“角”对本书视角的另一种解读。
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锐角、优角的语篇研究未必适用于中国的语篇研究。其原因之一是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适用于欧美等国的CDA未必适用于世界各国,我们应该批判似地吸收,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四章中作者主要探讨了语篇社会功能,此处的“语篇”概念完全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概念,关于二者的区别,作者在文中予以论述。
第五章中,作者介绍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几种研究方法。首先是Norman Fairclough的语篇实践方法,其中的重點是三维分析框架,作者介绍了新旧两种三维分析框架。其次是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此方法是Wodak和她的研究小组在四个语篇研究个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我认为语篇历史方法与语篇实践方法相同的是都运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一分析工具。因此,我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对于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学者而言,找出其中的局限性,有必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上下一番工夫。
在第六章中,作者运用语篇社会功能研究方法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语篇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现实以及构建社会关系。此部分通过分析方法与实例的结合,完整系统地叙述了语篇社会功能的应用过程,为学者应用语篇社会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四、评论与建议
作者在第一章第一小节以英语的视角解读“言语”“话语”“文本”这几个汉语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讲,并非完全地理解,我认为,书中能否先把这几个术语的意思从汉语的角度加以区别,然后再讲它们所对应的英语术语,最后在解释本书选用“语篇”指代“discourse”的原因。在论述“批评”的含义时,作者的思路非常明确。首先,作者没有把自己主观对“批评”的定义强加给读者,而是以客观陈述的方式使读者自己加以区别。作者没有在本章开始就论述“批评”在语篇研究中的含义,而是先总括,在分说,采取了一种容易让读者接受的循序渐进的方式。第三章中,作者用文字与图表结合的方法,划分原产语篇与再创造语篇,这种方式一目了然,比起枯燥的文字理论论述,更利于读者尤其是初学者的理解。第四章的一些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来讲难免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以内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读者如果感到晦涩难懂,最好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一些大致了解。通观全章,读者不难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贯穿始终。因为作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论述基于对语篇社会功能的衬托,作者并没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摘取了其中某些要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应用很广泛,从事话语分析的初学者最好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有所了解。在第五章的几种研究方法中,作者对语篇实践分析和语篇历史方法的实例分析很详细,思路清晰,尤其适合学生读者的阅读。但是,书中有些术语专业性较强,需要初学者通过参阅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结点分析是一个难点,只通过本书作者的介绍是不够的,结点分析中某些术语,如“历史个体”“在位话语”等,对于初学者来讲没有足够的语言学知识很难理解,对此,作者也作了脚注,给读者查阅参考资料提供了便利。第六章中作者结合实例分析介绍了语篇社会功能的研究过程,思路清晰,为读者应用此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指导。
五、结语
通观全书,作者把介绍的内容分为了三大部分:范畴、视角和方法。范畴是基础,旨在讨论语篇使用范围、语篇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语篇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语言学领域的内容,然后在视角篇中着重论述批评视角类别,并提出弱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研究。
第三部分方法篇中,作者首先介绍Fairclough、Wodak等人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随后以实例分析的形式对语篇社会功能研究进行了论述。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在出书之前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作者的视野开阔,阅读量十分丰富,思路清晰,在语言学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专业术语的分析全面而深入,用词准确,书中内容联系紧密,理论论据充足,不仅对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客观地描述了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也提出了适应汉语语篇批评性研究的语篇社会功能研究,为读者从事语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总的来讲,本书对于从事批评性语篇研究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对学生读者而言,内容充实而准确、详细。因此,我推荐广大读者阅读。
参考文献:
[1]施旭.文化话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田海龙. 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DB),2013-12-29.
作者简介:
魏红霞(198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