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作文教学洋溢人文光辉
2014-05-30李清梅
李清梅
通常的作文教学训练比较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见佳。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是无话可写。我国传统写作向來重视文以载道,无“道”何以成“文”呢?学生无话可写也即心中无“道”。所以要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难题,关键还在于要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关注人文性,让学生从机械僵化的模式化训练里解放出来。
应试教育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人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使学生缺少了对人生最基本的感悟。因而,学生的写作就成了一种被动的、机械的语言训练,阻碍了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使得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学生心中无“道”,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自然就成了本末倒置的做法。因而必须加强“道”的培养。
所谓“道”的培养,也就是对人文性的关注。这主要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通过语文教育的多种途径,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学生感悟社会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见识”;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适当增加一定的社会调查,以增加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素质。
一、把写作训练置于大语文教育体系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语文教育融多学科于一体,开阔了语文学习的领域,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突出的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素质的“道”,教师就必须把写作置于大语文教育的体系中,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有源头活水。
二、挖掘阅读教材中的人文亮点,多练笔以延伸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重视课文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积累语言过程中培养人文意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春天的雨点》一文中,细雨绵绵,滋润着达丽玛的心。当老师的背影在雨雾中远去,达丽玛的心头热浪滚动。“啊,老师,我想对你说……”那她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是一处很好的人文空白的填补。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落笔成文,如读后感、给达丽玛的一封信,或者引申到生活当中,也对自己的老师说说心里话。这样不仅让学生把握了人文意蕴,还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在练笔中得到了体现。诸如此类,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写作资源,如人文积淀的“物”,如《长城》《赵州桥》等;颇具人文色彩的事,如《麻雀》等;极具人格魅力的人,如《李时珍》等。这些都可作为学生练笔的原动力。只要融入小作者深刻的体验,会使学生的笔下流淌出一行行充满灵性和人性的文字。
三、把写作置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让写作直面现实和人生
首先,写作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需要,因此写作教学训练必须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有话可写、有“道”可言。只有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才会对写作感兴趣。学生文道的养成,感悟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写作的内容首先要投合学生的生活,通过写作来感悟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的写作指导要多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写作的内容要契合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要直面现实和人生。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一定有许多困惑和烦恼。所以,写作训练就要紧扣学生最为熟悉的、想解决而又困惑的问题。对于这些热点问题,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有道可言的。
其次,指导学生多写。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过:“思想是写出来的。”人在每天都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如果不能及时记下来,这些感悟的火花就转会瞬即逝。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写日记,字数可多可少,即使只有精彩的一句话,也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此外,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的“闪光点”,并促使学生及时写下来。感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因为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
再次,作文指导要和学生的实际体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指的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社会阅历。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单纯,再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只读教科书”的现状,势必会使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贫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搞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能力的调查研究。作文布置完后,教师应给学生留一定的调查研究时间,以便于学生比较感性地、深入地了解所要写作的对象。如写“我的爸爸”这样的作文,学生也可去调查研究与爸爸有关的情况。学生可以调查妈妈眼中的父亲、爷爷和奶奶眼中的父亲、父亲的邻居、同事等如何看待父亲的,把收集到的材料认真整理后,再写出的爸爸一定会更丰富和深刻。丰富的阅历也是人的一种财富。有一定阅历的学生才会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
四、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见识”的培养
所谓“见识”,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对客观事物独到的看法,能够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学生的“见识”,与学生知识的广博程度、阅历的丰厚程度有关系。教师可通过平常的阅读和写作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见识”。这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独立的立场来分析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客观、辩证的分析,也应启发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要创造真正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独立的精神世界,采用科学的引导、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诚然,强调在作文教学中关注人文性,重视学生文道的培养,并不是说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培养不重要了,毕竟“道”还要靠“文”来载,只有精巧新颖的文章,它所载的“道”才会引人入胜,才能达到“文”和“道”的完美统一。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