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节”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4-05-30刘焕平
摘要:实施高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形式,四环节教育方式给许多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科内容的不同、学科教学目标的不同等因素,地理教学还是需要每位教师合理地设计、实施、评价。
关键词:四环节 模式 教学
一、实施四环节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灌输式教育就是“注入式”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产物,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也不适应知识传授的终极目标——学以致用,促进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环节”作为课改的风向标,是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基本要求,实施四环节不仅要求教师不再简单地进行灌输、答疑解惑,还要求教师作为成功的教育引导者、参与者,去引导学生发现、探索。
二、“四环节”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以天气与气候复习课为例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的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认识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的意识。
2.教学重点。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教学难点。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项目一的设置、实施与评价
1.项目名称及设计意图。(1)项目名称:依据第三章所学知识和复习提纲,梳理知识框架。(2)项目设置意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2.项目实施与交流展示
(1)学生在课前完成所学知识的梳理。①采用表格、图解、模块等形式对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整合;②统一整理在A4纸上,做到条理清晰,知识点全面。(2)课堂小组交流。①组长组织全组同学交流梳理的知识;②选择一份最优秀的并对其进行补充完善;③交流過程使用2级声音。(3)全班交流展示。①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使用展台进行展示并讲解; ②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展示知识点可质疑、可纠正、可补充;③展示过程使用3级声音。
3.项目评价激励。(1)预习作业前置在上课周的前一个周末,提前在上课周的周一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完成状况。(2)教师巡视,了解各组交流以及知识梳理情况。(3)调控时间,但要保证小组内交流充分、随时组织调控学生状态、及时打钩或语言评价。(4)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只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进行点拨,并随时组织调控学生状态。
(三)项目二的设置、实施与评价
1.项目名称与设置意图。(1)项目名称:借助梳理整合天气与气候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项目设置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学习到生活中的地理。
2.项目实施与交流展示。(1)学生当堂独立完成项目书练习题或测试题。①完成练习过程控制在0级声音;②书写工整,规范答题。(2)课堂小组交流。①组长组织全组同学交流答案,并解释原因,对错误的试题答案要用红笔改错;②小组选出本组答错率最高的试题以及没有解决的问题。(3)全班交流展示。①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本组错答率最高的试题及统一的答案;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②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展示的内容可质疑、可纠正、可补充。
3.项目评价激励。(1)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调控时间,保证学生完成所有题目。(2)教师巡视,了解各组交流以及答题情况;调控时间,但要保证小组内充分交流。(3)教师及时打钩或语言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示,只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进行点拨,并随时组织调控学生状态。
(四)项目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进行总结,通过较短的时间完成本次课的教学复习。
三、“四环节”实施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必须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成功的教师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求效的意识。
(二)四环节对教师基本功的新要求
四环节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技能,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学会总结、反思。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相应的技能,目标是使学生会思考问题,能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健康取向等等。学生学法的形成与教师的引导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实施四环节潜移默化地将新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就构成了教师帮助学习者学习,并使他们脱离这种结构化知识的构建。
(三)实施“四环节”就要求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总结
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是教育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学务必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兴趣,实施四环节是保持学生持续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效方式,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梁院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作法与体会[J].改革与开放,2011(2).
[2]白玉凤.对数学教学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6).
作者简介:
刘焕平(1981- ),女,汉族,河北省赵县人,中教一级,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师,主讲初中地理。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