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4-05-30常志霞

学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探究

常志霞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也很难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也有了很大的起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条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析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以前,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进行着自己的教学工作。这种以考试为重心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成为了传声筒,他们的“独门秘器”就是题海战术与机械地讲解,将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习得也很死板,没有灵活性可言。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大多都对探究知识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听教师讲,不想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探究。他们没有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当然就很难有学习上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再做单纯地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教师将教的对象由教材变为学生,学生主动要求学习时,他们才有可能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这种学习的认知力逐渐形成了,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教师要在教学和日常的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多听听他们的看法,了解学生的需求。我经常在课下坐到学生的位子上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说一些上学路上的见闻。

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教师切不可再摆着师道尊严的脸孔,那样就没有学生愿意上前去和教师说话了。教师的态度要和蔼,语气要轻柔,姿态要放低,真诚地与学生交谈。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有偏爱,否则就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时,才会从内心认可教师,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由此而激发。师生关系好了,课堂教学才能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没有了压力,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會得到提升。

三、渗透德育教育是关键

由于我国只生一个子女的基本国策,很多的独生子女都是在长辈的娇惯中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大多都比较任性。当学生走入学校后,教师就要接过教育学生的接力棒,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将数学学习中包含的一些德育因素注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我们的课堂有效性。

如教学“圆周率”时,我给学生讲述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力求精确、解决疑难的精神;学习“分数除法”时,我向学生讲述刘徽发明除法法则的过程,让他们明白古人在数学方面做的一点不比外国人差,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信息技术做辅助

多媒体技术拥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有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与习惯,在挖掘学生潜力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学习“圆”的知识时,我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车子,有自行车、汽车、火车、独轮车等,然后着重标出了车轮,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吗?”学生都说:“圆形。”然后我通过动画把车轮换成其他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车子在路上艰难地行驶,颠簸程度使人再也没有坐车的兴趣了。看到这些动画,学生都觉得很有趣,然后我问:“为什么只有圆形的轮子能够正常行驶,其他形状的轮子就不能呢?”学生虽然明白这个规律,却讲不出其中的道理,他们的好奇心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了,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上升。

此外,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性能够给学生很直观的视觉体验,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受到刺激,促进学生理解力、领悟力的提高。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讲清的重难点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根本

思维是探究学习思考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本身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就不能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从感性认知入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要让学生关注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练习,从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入手,形成知识的迁移,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探究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掌握课堂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探究(课题批号:BY[2012]G134)。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新课程有效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