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异化
2014-05-30邱群丰
邱群丰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
这样的结论似乎毋庸置疑,但是,细究文本,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第一个是沙皇专制统治的“恐怖”之处,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人也许马上可以从各类教学参考书上有关沙皇时期专制统治的叙述中找到依据。因为,这似乎是现成的。其实,我们对文本细作研究就会发现作者对此有深刻的揭示。
我们都知道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他胆小、僵化,害怕新事物。华连卡的出现,是作为别里科夫对立面而存在的,是为了强化别里科夫这种性格的。因为与别里科夫相反,华连卡开朗、活泼,追求新事物。那么,作者写柯瓦连科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情节设置可以得出答案,因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情节的设置,其主体内容却是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交锋。由此,我们就会明白,写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交锋,作者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揭示当时沙皇的专制统治的恐怖。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沙皇专制统治让别里科夫如此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呢?根据文本的描述,大体上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文中说“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由此可以看出,沙皇政府钳制社会舆论,对百姓的所作所为都进行严密的监控。第二,文中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表面上是别里科夫对“上司”十分“尊敬”,但我们联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就可以明白,在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社会,“上司”对下属造成了多大的精神压力。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沙皇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上下级之间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第三,文中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事会传到校长那里,再传到督学那里”,这再也正常不过的“骑单车”活动,居然会传到校长耳朵里,传到督学耳朵里,是谁会去传呢?下文有“我们刚才的谈话也许有人听见了,为了避免别人歪曲谈话的内容,惹出什么事端,我必须把这次谈话内容的要点向校长报告。我有责任这样做”。由此可见,当时的沙皇统治下,密探横行,特务密布。正是这样黑暗的社会现实,才导致了别里科夫整日战战兢兢,内心极度恐惧。
但我们认为,这还不是造成别里科夫之死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我们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说沙皇的专制统治只是别里科夫死亡的外部原因,那么,别里科夫死亡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反观中国的封建社会,舆论钳制、等级制度、特务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手段。但是,我们都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部《水浒传》,就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活剧。林冲的形象就是一个“官逼民反”的典型。如林冲的性格中有满足现状、随遇而安的懦弱性,其表现就是面对高太尉的步步紧逼,林冲一次次退让。但是,林冲性格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反抗性。当知道仇敌要置他于死地时,林冲不再忍让,恢复了英雄本色,手刃仇敌,投奔梁山。
但是,我们从这个视角来看别里科夫,从始至终我们看不出他性格中的反抗性,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反抗念头。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穿得像个套子,过套子式的生活,说套子式的语言,从事套子式的工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想逃避现实、远离现实,其实这正折射出他在现实面前的懦弱。在他的灵魂深处,他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也就不能反抗,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奴才。而这种“奴性”的具体表现,就在于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正常人的行为、正常人的语言,甚至正常人的感情。他与华连卡的“恋爱”,是一具僵尸与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一场“闹剧”。别里科夫恐惧产生的根源在于渗透在他骨子里的奴性。奴性,使他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奴性,让他甘当沙皇的鹰犬;也因为奴性,在一次“几乎无事的悲剧”中葬送了性命。
由此,我们认为别里科夫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在其渗入骨髓中的奴性中,一步步远离了人性,走向了“人的異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别里科夫其实早就死了,他留在人世间的只是一具躯壳,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