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颗心一起跳动
2014-05-30任金玉
任金玉
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拙劣的体会,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根基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更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教师首先应被这些作品感动,才能感动学生,才能担负起文化传递的责任,才能将作品中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濡染内化到学生的灵魂中去。新课标强调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阅读就是对话,教师应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及专业建构去深层阅读文本,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例如《老王》体现的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还有那特殊的年代里卑微浮生中人性的光辉;《云南的歌会》中,对生命的歌颂,对和谐的赞美;《我的叔叔于勒》绝不仅仅是讽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剖析了卑劣的人性,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敬业与乐业》中的忠诚、勤奋、专一都是中华精神文化的瑰宝等等。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唯有通过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才可咀嚼领悟。
方老师讲道,语言是文本的文化符号,情感符号,被喻为“皇冠上的明珠”。的确,字形的曼妙无穷,辞藻的朴素或华丽赋予了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想象一下,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品与作家的生命息息相关,是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物化,因此阅读就要知人论世,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不可将文本孤立。就如起航于文海前,需作充足的贮备,以万备来应不备。占有了大量的资源,才会“淘尽资源始得金”。例如《背影》阅读中,把握当时父亲颓唐之年的无限沧桑,惨淡家境下的沉重责任,预知生命无情,与儿子相处时间日渐短暂的悲凉,就会感动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温情了。否则,对学生来说,买个橘子司空见惯,何至于潸然泪下?《陋室铭》中唯有深察一个伟人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三次搬家,一次比一次简陋,却愈挫愈勇的浩然气概,才能感受到他如何经受着人生的一次次残酷的历练,却以温厚宽广的胸怀谱出“惟吾德馨”的绝唱。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土壤,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成长
为什么把这两点放在一起谈呢?新课标要求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要重视阅读中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方老师讲道,新课标中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体验”,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词。体验越多,领悟越深,这两个词语不能分割。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做到“胸中有丘壑”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引导也要游刃有余。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以三种方式浅谈如何促成对话的合理有效性。
(一)原始体验要“停一停”
我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由于课文比较简单,所以我留了充足的时间预习,力争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堂上的交流“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背诵技巧”时,一名学生独辟蹊径,画了下面一幅图:
■
这幅图清晰地展示了桓公病情发展的速度之快,特别是栩栩如生的骷髅头,看上去让人毛骨悚然,根治的办法图不但解决了难背之处,而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讳疾忌医的可怕后果。此时,我内心是如此的激动,课前所有的预设都成了多余。我把前进的脚步停下来,把图作为一根红线,牵出了课文的所有内容,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当堂成诵。当遇到这种原汁原味的体验时,我们为什么不听一听,小心地呵护并利用呢?那会事半功倍的!
(二)体验肤浅需“点一点”
初中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认知较少,体验水平有限,在探究性阅读中势必肤浅,这时教师需要引领、点化,让他们的体验不断上升。我所说的“点一点”不是单纯的理性分析,而是用艺术的方法去组织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有的学生说:“斯科特他们最终也没有完成他们的目标,却酿成了悲剧,这怎能算伟大?”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巧设提问:“虽然没有完成目标,但是面对死亡,他们各自的言行怎样?”通过这样的问题,形成新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使他们明确斯科特等人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用自己的勇气昭示祖国的荣耀。这样学生就顺理成章、了无痕迹地理解了主题。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是一种境界。在学生体验肤淺之时,我们是否能灵妙点化,达到这种境界呢?
(三)体验谬误“纠一纠”
新课标倡导多维对话的多元解读,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信马由缰,“纵容”学生的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误解。例如,我曾看到在《范进中举》的阅读教学中,有个教学片断,学生认为范进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赞扬,应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此类解读完全与文本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剖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对话就意味着心灵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对话就意味着张扬个性,生发灵性。让三颗心一起跳动吧!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活起来!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