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镜子——师德魅力
2014-05-30李银环
李银环
摘要: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的角色从领导者、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服务者、管理者、领导者。然而在这种变化中,有一点没有变,即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心灵的镜子”。
关键词:师德魅力 以身立教 诲人不倦
教师不仅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教学环境更为复杂,独生子女不断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加,网络的普及,网吧的泛滥等等的影响,再加上大部分学校都有寄宿的情况。这就给我们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题和压力。那么如何让师德魅力升华为心灵的镜子呢?
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学生不仅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甚至“学其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起前进的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其效果往往比教师长篇演说要好,还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记得有一天,有一个班的班主任生病了,他坚持在爱人的搀扶下来到学校,跟校长请了假,安排好代课教师。然后他又来到班上,气喘吁吁地伏在桌子上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今天是来跟大家请假的。”学生被老师的这一举动所感动,有的搬椅子让老师坐下,有的说:“老师您看你自己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请什么假呢!”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学校定了请假制度的,老师应该带头遵守。不过你们如有病,可让家长或同学带个信来就行,但事后一定要亲自补假。大家都能做到吗?”“能,老师您放心。”有些女同学眼里早已浸满了泪花。这位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制订了严格的请假制度,自己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实践证明,凡以身立教的教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培养人的崇高使命。反之,言行不一的人就会给学生树立反面教材,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结果必然是身虽存而其教已废。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师德的核心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情通,才能理达。当一个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要爱护学生,把爱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时,他的教育手法就充满激情,富有美感和艺术性。爱将融化惩罚的冰冷和生硬,甚至被宽容所取代。
在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流动的。热爱学生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会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不断进取;另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由衷尊重和爱戴。更重要的是学生才能和教师亲近,感觉到和老师之间有一种朋友的感觉,亲之信之,建立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教师感到了教学的乐趣,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可以有效达到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目的。热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學生的一切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全体教师要了解涉及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们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和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
徐特立老先生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一种独特的音响。
总之,我们面对学生不再是幼稚、单纯、无知的孩童了,而是思想极其复杂,情绪多变,激情昂扬,适应能力极强的活生生的实体。作为教育者应该及时调整自我,正确面对现实,通过家访、谈心、座谈等形式,充分了解思想发展,心理动态,行为表现。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充分尊重学生是热爱学生的灵魂
热爱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爱护学生的进取性和创造性,相信学生通过教育可以进步和转变。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的爱,以诚信相待,热情帮助,用精神甘露去洗涤精神污垢,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肯定的态度。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思想,做学生的同事、朋友,心心相印,真诚实意。积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和学生平等相处。关心帮助学生时要做到耐心细致,时时处处考虑到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陶行知曾告诫说:你的惩罚中有瓦特,你的轻视里有爱迪生、牛顿,你的讽刺中要有爱因斯坦。
3.要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宠爱和放任,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把热爱、尊重与严格教育结合统一起来。马卡连柯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的尊敬一个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严”,但不必是凶,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要求学生,而是有着特点的道德特征:一是严而有格;二是严而有度。教育学生的“严”应当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遵从教育规律。该表扬的宜实事求是,该批评的应恰如其分;三是严而有恒。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始终一贯,坚持到底。提出的要求方向正确,分寸适度,不能虎头蛇尾,朝令夕改;四是严而有方。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严”是“刚”,方是“柔”,刚柔相济,寓刚于柔;五是严而有情。教师的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一颗火热的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才会被学生理解、接受,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加里宁曾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教师施予学生父母般的爱心,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便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它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