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平面专业“岗证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
2014-05-30龚程丹
龚程丹
摘 要:本文以平面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中职平面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提出“课岗融合、课证整合、课赛融合”的课程建设理念,使“岗证赛课”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平面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使之适应岗位的需求。
关键词:平面专业; 岗证课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44-001
目前,大多数中职校平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中职平面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依据。因此,基于“岗证课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中职平面教育能否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
“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是指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行业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针对平面专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与平面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把课程与工作过程整合,课程与职业证书整合,并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嵌入课程内容,以赛强技,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提升就业质量。
1.课岗融合
基于平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制作、多媒体操作、电子出版、网页美工、装饰装潢设计等技术应用和操作工作。对上述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
2.课证融合
把平面专业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平面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证整合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本专业课程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员、平面设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等内容。
3.课赛融合
以信息类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将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融为一体。一方面针对技能大赛,构建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对接技能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针对技能提高,科学实施、学科体系和技能体系相一致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
二、“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对平面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改革、创新,建设符合“企业进驻学校、项目引领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将中职平面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进行实施。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同时付诸检验其效果、总结其经验,为以后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用任务驱动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对项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现场教学法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基于能力标准课程评价体系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 “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多元性原则强调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评价的内容多元化。(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方式和手段多元化。(3)评价内容多元化。
三、构建“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
1.职业基础能力模块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开设美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摄影摄像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三维制作、桌面排版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等。
2.职业岗位模块
计算机平面设计领域,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美工、三维效果设计、电子出版、装饰装潢设计等技术应用和操作工作。
3.素质拓展模块
学校教学仍然采用的是学科化教学体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同时,要有效地完成实际工作,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很多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文以我校平面专业为例,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基于能力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的系统化平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了“岗、证、课、赛”四融合的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今后还需不断探索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进行课程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葳葳.高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科技博览,2009(26)
[2]施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