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困班的优化
2014-05-30夏兆喜
夏兆喜
摘 要:减少作业量以赢得学困班孩子们的好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给孩子“送礼”,让他们感知老师的爱心,注意细节,找准后进生的突破口,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有时不妨吹吹牛、打打气,以爱护他们易受伤的心灵。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立足于课堂,学困班课堂问题的设计更需要下一翻功夫,以生为本,逐步构建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课堂。
关键词:学困班; 爱心倾听; 对话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55-001
肖川说:“教育就是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1本学期我接了一个语文学困班,一路走来,对这句话的理解颇深,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将语文学困班优化过程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记录如下:
一、爱心浇灌
1.尊重和信赖学生
尊重和信赖学生的最好的方法,我认为就是:他们能自己做的事情,老师决不过问。赞可夫说:“凡是儿童能自己去理解和感受的一切,就应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2魏书生也有过类似的论述:“我觉得,替学生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同替学生吃饭一样有害。学生失去了吃饭的机会,便失去了生理上汲取养料的机会;若失去了做事的机会,便失去了心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3我将语文学习的大部份自主权交给学生,如我将任务分为古诗文检查、生字词、课外作业、日记等四块,每一块都有专人负责检查督促。前后位为一个小组,每人负责一块,人人有事做,互不推诿。这样一来,老师基本上不要动嘴,事半功倍,效果斐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他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4
2.注意细节,沟通感情
我班有一个学生不写作文、不写读写笔记,我找了他几次,他只是低头不讲话,我把他喊到室外告诉他写门前的两颗大树,时值秋天,我告诉他一周就只写树木的变化,结果他每天只是写上一两句话。在看他的读写笔记时突然发现他的脖子上都是掐痕,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似乎满眼是泪,但没开口。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他妈妈打的。这使我不理解,在我的关切中他终于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并且愿意写下来,半小时后,我发现一篇很好的文章居然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明白了对孩子们关心一定要做到无微不至,注意每一个可以教育他们的细节,语文提高的突破口有时并不在于语文本身。赞科夫说:“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会看到他的精神的成长。”注意细节就是要“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学生”从而了解他们,抓住教育他们的每一个瞬间。在接班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有个女生戴上了耳钉、戒指等饰品,这是学校禁止的。她却在班里公然挑衅校纪。有一次在路上我主动与她攀谈起来,当我问到她的家里人时,她默不作声,满眼泪花。沉默过后,她告诉我母亲在她两岁时就抛弃了她,父亲又在外地打工,一年能回家一两趟。现在自己跟70多岁祖母相依为命。时值圣诞,我带她来到办公室送给她两个大橙子,她喜极而涕。第二天,耳钉、戒指不翼而飞。作为单亲、留守儿童的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而不是批评和埋怨。后来,我发现这个班有类似情况的家庭竟然有8个之多,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观察细节,找准时机,关心备至。结果也惊人的一样,而且他们转变的速度很快。魏书生说:“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而是宽容,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的错误,而是找出他们错误的对立面——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助他们找到了战胜错误的自信心的根据地。”
二、立足课堂
1.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学困班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对教师所提问题不感兴趣,以至于充耳不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那么,能让学生“心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做到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精心的设计教学流程,将问题设计的具有针对性,特别是针对几个甚至某个学生设计一个问题。课前定好本节课需要提高的学生,他们是什么水平、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针对性还表现在课堂上重点要锻炼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然后设计问题。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开发文本,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构建以倾听——对话式课堂
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不一定差,相反,他们往往独具慧眼,经常在课堂上有新的发现。所以,这种课堂更适用学困班的学生,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发现问题;与老师对话,分析问题;与同学对话,解决问题。在对话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对话中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叶澜语)。但是,在这样的班级进行倾听教学就不容易了。学困班的学生是很难长时间的倾听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引进了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倾听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对话,老师基本上不参与对话,只是在必要时把同学之间的对话串起来,让对话走向深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觉得不插上几句话就好像被同学抛弃了似的。于是,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的局面在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上出现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而老师的主要精力就放到组织好孩子们的对话上,唤起他们的前后话题上。老师对课堂及文本都有了新的认识,真可谓教学相长啊!
从老师冥思苦想地设计问题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再到倾听——对话式课堂的构建是笔者在逐步优化语文学困班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尝试,特别是倾听——对话式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以上是笔者在逐步转化语文学困班时的一些做法,也许还有许多不足。但是正是凭着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才显示了我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老师引导这样一个“不完美”的班级逐步走向“完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真正体会到:激发兴趣是培植语文种子的沃土,用爱心去浇灌使之生根发芽,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开花结果,语文学困班才能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
[3]魏书生,陶继新.《种好心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第66页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