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词”为径
2014-05-30李士英
李士英
摘 要:高效教学一定是体现学生自主,赢得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关键词学习法是需求驱动,目标导向的学习方法。指以学习技能为目的,以教材、题干为背景,以材料中的关键词为核心线索,进行高效学习的系统方法,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更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用关键词学习法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的落实知识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关键词; 自主学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18-004
一、“关键词学习法”的研究背景
随着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在对学习本质内容说明时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能够使其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21世纪的高效学习方法包括图像记忆、快速阅读、思维导图等,但这些学习方法的基础是——关键词。高效率的学习应该围绕关键词来开展,关键词学习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和基础。
1.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中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应该“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从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来看
在我们当今历史与社会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老师为教“认真备课”,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创设的活动热闹非凡,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学,学生的学呢,学生没有一定方法进行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文本、图片、图表进行解读;答题时不会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往往出现言不由衷或答非所问。这些现象说明了教师非常重视教学中的“教”的设计,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依旧是被动的学,缺少学习方法的引导,自然就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敲开《历史与社会》之门。
3.从学习的效果来看
笔者对班级中的一次考试做了详细统计调查,汇总后制作如下统计表:
某次历史考试学生失分原因的调查统计表
从上表数据来看:首先,学生基础不扎实的占了失分原因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没有把握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最基础的方法,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呢?历史与社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学习能力之一。新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学习者具备“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学习理论也认为: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基本学力中的“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离不开阅读活动的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在学校中,阅读理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阅读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不具备良好的阅读技能是很难适应社会需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适应他们日益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关键词学习法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优化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关键词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学习法是需求驱动,目标导向的学习方法。指以学习技能为目的,以教材、题干为背景,以材料中的关键词为核心线索,进行高效学习的系统方法。所谓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本主旨、解释文本中心、展示文本脉络、标示内容关系的词语。在此笔者认为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最基本的是能够让学生以较快较好的方式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而重难点往往隐藏在教材的关键词中,例如标题中的关键词、教材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的关键词等等。从多种角度把握好了关键词,对教师而言即把握了教材的核心、把握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核心;对学生而言享受了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经历了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的自主选择和决断能力,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并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1.“问”标题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国古代教育家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高效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经常意识到一些感到疑惑或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寻找解决问题中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如何用教材教,尤其是有效地教,关键是依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转换为学习内容。标题探究法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即在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对教材标题的分析与理解,引导学生对教材标题的设问,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方法。标题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具有与内容的一致性,又注重概括性的特征,许多标题的设置非常富有特色。《历史与社会》教材每一课都有子标题,几乎每个子标题都能找到关键词,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小标题中关键词的作用,无论是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促进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都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有效利用教材标题资源,有效利用标题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既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是世界人文地理的内容,学习区域地理需要掌握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五课内容分别是“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从标题中的“平原、山、水、草原、干旱”这几个关键词中可以轻松的判断本单元着眼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们都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下设各框中“用机器种庄稼”中的“机器”、“垂直的生计”中的“垂直”、“水上都市”中的“水上”、“逐水草而居”的“逐水草”等等都是能从标题中找出的关键词,教材紧紧围绕关键词来呈现这些不同区域的特色。基本可以从“特色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的特色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几方面展开进行学习。这既把握了教材的核心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带着自己想问的问题即“设疑”,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戏”,为之后的“求疑”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的阅读即是迫切“求疑”的开始,而且抓住关键词阅读是能够让“求疑”变的更快、更顺利、更有效。附件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傍水而居中的《耕海牧渔》,围绕标题的问题设计研究案例。附件2: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七单元为例整理了每一课中学生围绕标题的关键词自主质疑的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在一次次的问标题中形成了一种问题意识,看见教材的标题,材料、图表的标题就能迅速找出关键词,并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带着相关问题去探究相关核心内容。所以,通过问标题中的关键词,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升,这一方法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
2.“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日常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阅读往往成了课堂的一位匆匆过客。纵观历史与社会课堂,问题主要表现为:阅读时间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阅读效果不佳等。学生阅读的苍白无力归根结底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不知如何去读。在发达国家,缺乏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学习《历史与社会》最基本的能力,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离开了“阅读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当我们去阅读思考教材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重点往往在每段话、每句话的关键词之中。因为一篇教材最重要的部分通常只占20%左右的内容,只要把这20%的关键词找出来,找准这些关键词,那么教材的理解就不成问题了。
2.1从中心句中找关键词。教材的核心可根据标题到各段落中找,段落的核心到哪里找?找中心句。中心句的核心又在哪里?究其根源,在关键词。中心句一般较多的出现在每段的段首或段尾,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在段中。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例1《水上都市》:一千多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岛屿群。后来,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开始在这里建造家园。他们在岛屿的低洼处打上木桩,填上土,然后在上面盖起了楼房。岛与岛之间的海面变成了水道,水道上建起了几百座大大小小的桥梁,连接着众多岛屿。这样,一座城市就逐渐形成了。
例2《现代化的牧场》:澳大利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有利的自然条件外,还离不开先进的科技与农业机械。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在全国设有许多专门从事畜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许多大学中也有专门的畜牧业研究机构。西澳大利亚大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全自动的剪羊毛机器人。
上述两段教材的中心句分别在段尾和段首。第一段中心句是最后一句“这样,一座城市就逐渐形成了。”此句关键词是“逐渐形成”,前文中描写的是威尼斯人来到该地的时间、目的以及建立起这座城市的过程。所以把握了关键词“逐渐形成”,即把握了此段教材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说威尼斯是“因水而兴”。
第二段中心句是第一句“澳大利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有利的自然条件外,还离不开先进的科技与农业机械。”此句关键词是“先进的科技与农业机械”,下文就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介绍澳大利亚对畜牧业科技的研究,并举例说明农业机械第一个全自动的剪羊毛机器人。所以把握了关键词就读出了此段教材的核心:现代化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使澳大利亚畜牧业能经久不衰。在中心句中找关键词,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和效率。
2.2从过渡句中提取关键词。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也就是说概括出上文的内容,又引出下文的内容。
例1《稻作文化的印记》例2《耕海牧渔》
两则教材文本过渡句分别是“在这里,水稻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人们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海的味道。”过渡句中的关键词分别是“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海的味道”。提取了这两组关键词,学生就能自主的认识到文本从湄南河的稻作生产、日本的渔业发展过渡到两个区域人们的人文风貌。之后的文本教材都通过四张图片和相关文字介绍在两地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人们生活特色。学生在提取过渡句中的关键词的阅读后,对前文的区域生产方式有了一个归纳总结,为下文的生活特色的学习明确了方向。
2.3从问题设计中抓关键词。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每课课后与课中都附有思考与练习。思考和练习的设置揭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这些重要的练习题目在教学实际中很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 特别是抓住课后问题中的关键词,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引导,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中的《逐水草而居》:
教材中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关键词是“降水集中月份”,根据上图中基塔莱和多多马的各月降水量图,可以得出他们的降水月份分别集中在4月-11月和11月-次年的4月;第二题,找到关键词“根据游牧路线、降水柱状图,迁移的理由”,根据题意可以读出迁移路线是在读马赛人游牧路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基础上分析得出:5-6月份,多多马旱季开始,而北方基塔莱正值雨季,水草丰美,所以马赛人向北迁移;11月开始,北方基塔莱旱季开始,而南方多多马正值雨季,水草丰美,所以马赛人向南迁移。通过抓住了题中的关键词,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分析得出马赛人的迁移受到热带草原上南北半球雨季和旱季的差异的影响。读关键词,分析课中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阅读分析中得到突破。
3.“找”题干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教育家说过:“教会学生一点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可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作为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必须学会审题。什么叫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由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等多种能力组成的,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也就是所谓的“题眼”。如题目当中的“有利条件”、“原因”、“解决办法”、“分别”、“根据材料”等等。若抓住了这些关键的词语,分析其所提供的信息,顺藤摸瓜,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明确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核心,那就为题目的解决做好了准备。审题中如何把握关键词,结合一线教师对2013年历史与社会的中考第36、37两大题的质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
3.1关键词之提示语。提示语往往是限定答案内容的关键词,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比如“根据材料”的提示,就不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例如:(2013年中考卷)36(2)依据材料二分析深圳霾日数冬半年多于夏半年的原因。
分析:审题不清,答题表述缺乏针对性。相当多的学生抛弃了“依据材料二”去分析原因,出现了许多看似有理,实是错误的答案。如冬天植被少,冬天取暖烧煤多,夏天风大等。
37(1)有人认为《权利法案》是1688年宫廷政变后给英国国王套上的第一个“紧箍咒”,依据材料指出这一“紧箍咒”的具体内容。
分析:很多学生不“依据材料”回答,其实只要把材料稍作概括,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不能征税、不能拥有私人武装、无权干涉议会的选举和召开等。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但如果没有紧扣关键词“依据材料”的分析,再低难度概括也无缘得分。
37(4)上述信息对我国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进程有何启示?
分析:没有抓住关键词“上述信息”答题,“上述信息”指题干中的三则材料,关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完善与调节等,学生没有围绕关键词进行分析,而把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照搬上去,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2关键词之限定语。一般包括时间限定、地点限定、主题限定,选择题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主题限制。比如“从积极的角度分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等。
(2013年中考卷)36(3)有人认为,由于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城市出现霾日的机会要比乡村多。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分析:审题不清,题干中关键词是“城市出现霾日的机会要比乡村多”,要围绕限定词回答分析城市霾日为什么多。所以有些学生谈了农村雾霾天气的因素,表面上看似看问题更加辩证,实际上是没有领会问题的核心意思。所以分析角度错误:从海陆位置、降水量多少、夏季风影响、科技等角度论述,与本题比较城乡没有直接联系。
37(2)材料二中的“双元革命”分别是指英国、法国的哪一重大事件?在“双元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主要国家在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分析:前半题中很多学生没看到限定关键词“分别”,所以前后秩序颠倒答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看似很简单的一道题目,因为忽略了对关键词的分析,明明知道答案却无法得分。后半题中“19世纪上半期”是时间的限制,“欧美主要国家”是对象的限制,“经济方面”是内容的限制,忽略了对这些限定词的分析,题目就会答偏答错。
3.3关键词之问题语。“原因”“背景”“内容”“影响”“评价”“比较”“归纳”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语,正确理解这些问题语的内容,对于正确解答试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2013年中考卷)36(2)依据材料二分析深圳霾日数冬半年多于夏半年的原因。
分析:审题不清,要求以对材料二深圳霾日数冬半年多于夏半年的分析来作答,而有些学生忽略了对问题语关键词“原因”的分析,却答成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如:11、12、1、2月霾日数多,5、 6、7、8月霾日数少等,完全偏离了答题方向。
37(4)上述信息对我国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进程有何启示?
分析:审题不仔细,问题语关键词是“对我国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即如何改革,但很多学生回答的是改革的重要性,如要想获得进步,必须进行改革;只有改革的不断进步,只有开放,才能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改革是强国之路等等
其实,不论是审题不清、审题不仔细、还是审题能力欠缺等等,其实揭示了一个存在的共性,没能读懂题意,没有抓住题目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或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题意很重要,核心内容很重要,核心内容来自于哪里呢?毫无疑问来自于材料或题干中的各类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使答题有了方向;抓住了关键词,使分析有了依据;抓住了关键词,使解题有了方法。
所以说,抓住了关键词,是审成功题、顺利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提醒学生对关键词的提取。在图文背景材料和题干中寻找关键词的过程,和运用关键词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如何解题。通过找关键词解题的实践训练,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关键词学习法的运用效果
1.学习方法的改变
图1 图2
从图1和图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是不同学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图2这位学生在阅读学习教材时能抓住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的关键词: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内容:经济、军事、政治;并注出不同内容所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在这些关键词中有的是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框出、点出,有的是用序号标出,有的是用文字注出,通过这样围绕关键词的自我阅读学习,与图1的粗线条相比,效果的差异是明显的:优化了课堂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有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提高学生对社会学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学生采用关键词学习的体会
通过坚持用找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同学们对应用关键词后有了很深的感触,接下来听听他们的切身体会吧!
——对于查找关键词,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好方法。便于在复习时对一框一框的内容进行整理,这样可以让两三页的知识有条理的排序,梳理后根据关键词记忆就比依照书本清晰的多。
——查找关键词使我避免了许多因马虎而产生的错误;使我更清晰的捕捉到题目的核心和出题者的意图,使我能更快速的找到解题思路。
——关键词意味着是历史学习中关键的知识点,它就是那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东西,把握了关键词,就把握了中心。
——查找关键词能帮助我提高学习效率:在预习、自学课文时能较快的提出问题、理清本课大意及结构,找出本课重点;在复习阶段,能够帮我快速的抓住重点复习,节约时间;在做作业、考试时,能帮我准确读题,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提高正确率。
——关键词学习法大大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我学会如何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让我喜欢上这门课。
——关键词学习法把我引进了主动学习的大门,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对关键词的学习和把握,与传统的课堂学习、学习效果相比较,关键词学习法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学生成绩的改变
笔者担任两个班级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为研究关键词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的把关键词学习法的运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其中一个实验班A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使用关键词进行预习、分析和解题;而B班依据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完成初一历史与社会半个学期的教学后,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差异。A班的成绩高分段比B班多,低分段比B班少。统计如下:
通过对关键词学习法进行实践的班级,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喜欢问问题,问题也越问越精致,质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阅读教材、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读出的信息越来越核心,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练习作业和考试的过程中,学生能把题干和问题读的越来越准,整体把握解题的方向和方法,分析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关键词学习法”,不仅使他们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知道了如何自主的去学习。
四、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关键词学习法的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
1.如何运用关键词来挖掘和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知识条目之间、章节之间、单元之间,关键词的学习,对于有些知识不能完全准确的进行表达。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这一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综合。
2.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即问题化处理学习内容的能力。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问题的设计如何提升问题的价值、目标性、层次性、思维含量。
3.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或者学习方法,关键词对掌握基础知识有莫大的帮助,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因为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不能把目光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学习法在这方面显得动力不足。
4.在运用关键词学习法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关键词教学的内涵,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模式和真正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关键词学习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关键词学习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只要我们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本着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通过找关键词不断质疑、不断阅读、不断分析,书山有路“词”为径,使学生自主走进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1
[2]吴松年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9
[3]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