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分”教学
2014-05-30苏尚连
苏尚连
2012年11月,参加了中国教育之声论坛暨2012卓越校长年度盛典,非常荣幸地聆听了冯恩洪先生的报告。冯先生在报告中就如何构建卓越课堂谈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三分”教学理论。所谓“三分”教学是指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即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冯恩洪先生的报告如醍醐灌顶,引发了我对当下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各普通高中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都在研究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纵观10年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成果,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真可谓五花八门。本人有幸观摩学习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西太古县24字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共同特点是:注重预习、注重互动、注重训练、注重质疑、注重探究、注重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都是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的,都是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纷纷效仿,甚至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照搬套用一些课堂模式。学习借鉴倒不失为是一种捷径,但不切实际的照搬套用一些不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必会使自己失去本性,失去特色。殊不知,模式一定要适合自己,模式的对象是人,是学生和老师,凡是人就会有差异,就会有个性,不考虑自己学生和老师的差异性,一味地照搬套用别人课堂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构建适合自己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冯恩洪先生的观点,我也谈谈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三分”教学。
一、分类指导,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实验最大的亮点就是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共存的课程体系。其中校本课程是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最大解放,是最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一所学校之所以具有办学特色,其核心除了它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之外,还在于其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现着不同的办学理念,不同的办学理念必然具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学校在构建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所谓分类指导,就是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比如,北京市人大附中根据本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每学期初,人大附中有个选修课宣传周,老师们每天中午在校园里摆摊设点推介自己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特别是人大附中的“三高”足球,已走向世界,成为学校的品牌课。
二、分层教学,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锅煮”,其必然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無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新课程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分层教学的原则。
三、分组学习,构建学生高效学习动车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分组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搞好小组建设,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奖励。分组学习,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一大抓手。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在分组学习方面,山东昌乐二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而且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昌乐二中每个班级里都有“三驾马车”。“第一驾马车”是高效学习小组,采用AA、BB、CC形式建构,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第二驾马车”是高效学习科研小组,学生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给教师提供学情。“第三驾马车”就是行政管理小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的关键就是让“学习小组”成了“动车组”,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冯恩洪先生曾说:“直木造梁,弯木造犁,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学生都实现一个或达到一个所谓的优秀标准。”冯老的话告诉我们,卓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我们不可放弃自己的个性去模仿别人的特色,只要我们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组学习的原则,我们一定会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是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就是幸福课堂,就是卓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