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出版管理制度与图书编校质量
2014-05-30周炳然
周炳然?
摘 要:针对现今出版物质量整体下滑的态势,本文笔者基于多年的图书编辑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应对措施与看法:即要认真坚持出版制度,才能保证图书质量。其中详述了出版流程中重要的图书质量保证制度,包括选题论证制度、中期的稿件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及样品检查制度,并以实际工作经历支持了以上观点。最后,对于策划编辑在图书质量保障流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讲述,并提出应确立的四种意识,即树立责任意识、树立精品意识、树立协作意识、树立积累意识。
关键词:出版;管理制度;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22-03
一、引 言
当前,我国的出版界正面临转型改制,在这新形势下,一些出版社不免滋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看到这是一个重视、强调经济效益和抓紧时机开拓图书市场的良好机遇,而忽视了图书的质量意识[1]。现今的图书出版单位,在内部管理上大多以图书经济效益来考核编辑及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味追求图书码洋,产品质量无所谓的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出版物的质量低劣,尤其是内容质量上不去,这种图书还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产品,面市后更会贻害百姓,因此说“出版物重在质量,没有质量的繁荣就是虚假的繁荣”。针对全国出版行业的整体现实状况, “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建立即是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这是出版业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对每个具体从业人员的一种具体要求及工作重点。其实强调图书质量与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相反,图书质量是经济利益的基础,经济利益是图书质量的内在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协调互补关系。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现实及出版业界的客观实际,笔者认为,只有严格执行各项出版制度才能保证图书质量。而这其中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业务流程。编辑流程是编辑加工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严格规范的编辑流程能够使书稿的编辑加工符合其自身的规律,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2]。二是管理规定。这其中包括资格准入制度,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样品检查制度,成品评审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次品召回制度及严格的奖惩制度等。
当然在明确这些管理制度的程序和内涵后,人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即专职技术人员的素质及责任心就成为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在此,我对其中几项管理制度的理解总结如下。
二、选题论证制度
在图书编辑流程中,选题论证及确立是图书质量保障的始发地。显而易见,若图书选题的风格是低级的、庸俗的,文字内容再精彩,再流畅,这样的产品也不能算得上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因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属性,而图书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宣扬文化的精神产品,内容属性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精神内涵进行质量把关,坚持并完善选题论证制度是内容质量的重要保证。坚持选题论证制度进程中,在大的方面必须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力争两个效益具佳。在具体的个体图书选题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读者群的喜好,对比市场同类图书的定价,开本,装帧等出版要素,最后形成一个选题报告,从而确立图书选题。
三、中期的稿件三审制度
这一制度可以说是保障图书质量最根本的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在这三审环节中,始终要注意稿件政治性和政策性的问题,同时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问题。但在新形势下,此项制度又賦予三审过程新的职责,在强调上述审读职责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适应市场与时俱进,迎合目标读者群的阅读习惯,需要对原稿进行适当的加工与修饰,以达到促进发行量的目的;而对科技类书稿,更要注意数字、用语的规范统一,体例的整体和谐。作为责任编辑更不能只停留在对文字的审读修改,更应对文字编排,版式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出具一个与图书选题论证相匹配的设计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时代的三审特色,也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四、责任编辑制度
这项制度的确立充分体现了责任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和各个环节的重要地位,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责任编辑制度,重在“责任”,在当今形势下,一本图书从策划到选题确立再到最后的成书出版,责任编辑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的经理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协调并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决策中,对于整本书的运作成功与否、对图书的内容及装帧质量负有极大的责任。而在这过程中,作为主体,责任编辑更应有“责任意识”,这其中包括对作者、对读者、对社会的责任。只有有了这种“责任心”才会生产出不仅合乎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更会是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产品。对于作者,责任编辑必须本着“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心态,对作品精雕细琢,不仅要保证原著的风格特点和正确的学术观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更应运用自身所长,审读加工,使原稿衍生出新的内容,从而体现出编辑的创造力。对读者负责要有强烈责任心把好关,审好稿,使自己的图书真正对读者有益。同时,在出版形式,装帧风格上,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读者爱不释手,喜闻乐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在精神层面上有所享受。对社会负责,要求责任编辑必须有社会大局意识,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一种意识,即我们运作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质量(包括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软实力提升。责任编辑作为精神家园的耕耘者,在此间所承担的任务之艰巨是不能被忽视的。责任编辑制度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责任具体化的集中表现。
五、责任校对制度
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加深,电子版(打印)稿件数量逐渐增多,原稿质量逐步提升,这造成的情形是一方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另一方面使得编辑常常忽略或不重视校对工作,认为可有可无。其实责任校对制度,在出版流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在校对过程中校对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稿件进行规范、校正,是图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要确保图书质量,绝不能编校合一,在这过程中,也体现出了程序的重要性,而且在校对环节上必须坚持三校一读的工作程序,即要由不同水平的三人分次进行校对,责任校对人员必须参与到各校次。即一般书刊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和三校及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型。而且重点图书、工具书还应增加校次,二校、三校和通读必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其中更不能忽略通读的作用。通读是校对过程中最后一道校次,校对员需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对,通读时要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错误。尤其在电子原稿的校对过程中,“通读”成为主要手段。
六、样品检查制度
样品检查制度(24小时样书制度)可以说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关卡,指的是在图书印制好未大批量装订之前,送出版社最后在内容印刷等方面进行检查的机会,这项制度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会了其重要性。
中国人口出版社作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出版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后即承担了出版发行单行本的任务。由于出版任务重大,在稿件经过多次校对与审读后才付型印刷,在最后大批装订前,社领导严格按照出版流程对印刷厂送来的24小时样书找多名相关编辑校对人员进行最后的审核,笔者作为编辑人员也参与了最后的检查。由于社里始终强调要认真对待每一出版工序,因此对于这最后的样书检查也不敢掉以轻心。在翻阅样书第一页时,笔者发现有一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感觉很是别扭,就迅速查找了原文,发现原稿中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即不尽相同,更何况是出现在共和国国家法律书籍中。因此,笔者将此情况紧急向领导汇报后,就及时通知印刷厂进行改正,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出版失误。不仅将经济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程度,而且也避免了因一字之差使共和国的法律失去权威性产生的政治影响。通过这次事件,也深深体会到了坚持出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笔者也更加细心严格对待24小时样书检查制度及每一项出版管理程序。
其实每一项出版管理制度对于图书质量保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都不应忽视,像在图书成书后的成品评审制度对于督促出版技术人员求精求好有效;业务学习制度对于出版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次品召回制度对于出版社品牌建立及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培养确有帮助;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工能动性有益。总而言之,这些出版管理制度的科学建立及严格执行对于图书质量保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确定好制度后,执行的人就成为关键因素,编辑作为出版流程的始动者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中心性的。在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工作的相对独立对于图书质量保障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的工作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笔者尝试从保障图书质量角度出发谈一下对策划编辑工作的粗浅认识。
细化出版环节分工,把策划工作突显出来,使原来一部分 “一把抓”的编辑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图书策划工作,专攻产品的研发,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特点之一。但在强调保障图书质量更高要求的指导下,策划环节的相对独立似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有的策划编辑只把眼睛盯在市场,不放在稿件内容质量上;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关心社会效益;按岗位目标责任要求只注重选题通过率,而不关心后续程序要求及制度约束;只是一味迎合读者口味而不顾社会舆论导向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图书质量,对交稿前的各环节要严格把关,争取使问题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采用必要的过程控制手段,保证出版质量[3]。根据笔者在策划编辑工作岗位上的实际体会,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
(一)树立责任意识
在实际出书过程中,策划编辑虽然工作内容细化了,但重要性却增强了,因此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这其中包括对读者、对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在提到策划编辑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如何抓市场、找定位,其工作重点应是经济效益,只要读者大量地购买他们策划的图书,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工作就是最出色的。其实这并不是全部,除了要熟悉市场规律把握读者阅读心理,为读者提供的图书内涵应是优秀的精神食粮,绝不能为迎合一些读者低俗庸俗的口味而策划“不良食品”,这就是一种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在这种责任心的驱动下,编辑就应尽力挖掘作者资源,建立优秀的作者队伍。在稿件编辑与作者交流过程中,要取精华,去糟粕,尽量保证作者写作风格的同时,不使新的观念或思想受抹杀,也不使错误的观点或知识流传开来,从而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内上升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出版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出版工作是一种文化工作,编辑在其中更是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内心绝对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记载,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二)树立精品意识
要保证图书质量,必须从出版流程的源头抓起,这就要求在策划编辑这一环节树立一种精品意识。策划编辑绝不仅仅是调查市场、分析数据、创意选题的简单工作。策划编辑的工作业绩经常决定了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和口味,若一味求经济效益,求销售码洋,那么将会把出版社带入“死胡同”――表面上光鲜,近期经济效益漂亮,但不会发展持久,也不会得到读者及社会的全面认可。当然在市场销售上的表现是精品图书重要的一面,但注重发行量同时,我们更应关心图书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学术价值。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学术类选题时,图书价值档次的高低并不体现在发行量的多少而是内容的优劣、作者水平的高低,笔者在运作此类图书时,深有体会。只有引导策划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出版社才有可能出版时代图书精品,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树立协作意识
在编印发的传统年代,并未将编辑的策划与加工环节细分,主要矛盾大多集中在编与发之间。当某些图书发行效果不好时,编辑可能会说是发行工作不到位,而发行反过来会说是编辑组稿质量不高,选题不对路,这也是出版界普遍矛盾。现今,当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开后,好像又多出一对矛盾:当策划编辑组来的稿件拿到加工编辑那时,若是因图书质量问题产生矛盾,加工编辑会说策划编辑组来的稿件本身质量不佳,或者说是作者的水平不高;而策划编辑则会说策划编辑的职责是选题策划,而审读加工是加工编辑的本职工作,加工编辑应该做好。这样各说各的理,从而产生矛盾,耽误工作。解决类似问题,作为策划编辑应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树立一种协作意识,有大局观,多与审读编辑沟通,确立写作内容和特点。另一方面从社里的角度来说,要明确分工,完善管理制度,以岗位目标责任来调整好策划与加工编辑的关系与职责。
(四)树立积累意识
策划编辑工作不是在提交的选题获得通过后就算结束,而更应在图书出版后,在市场发行过程中注意收集反馈意见,听取读者的建议,这也应被看作是策划编辑进行市场调研的一部分。笔者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品牌定位与自身特点,特邀请儿科和妇科专家组建了一条读者咨询服务热线,将号码及相关情况介绍印在相关种类图书的封底上,以此来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促进图书销售,三方面是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在改版或再版时或今后图书选题论证时,提供好的基礎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动态保证图书质量。在进行读者相关信息积累的同时,策划编辑还应与发行出版部门多联系沟通,及时与他们共同总结,分析市场,进行行业内专有信息的积累。
综上所述,严格执行出版管理制度,就能保障图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琪.浅析转制时期精品图书编校质量的保证[M]//齐学进.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杨宗元.以“规范”为准绳 提高译稿质量[J].中国编辑,2012(6).
[3] 李苏楠,史晋蕾.新形势下保证科技图书出版质量的体会[M]//齐学进.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