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加强德育教育
2014-05-30黄鹏周彦佚
黄鹏 周彦佚
摘要:现象表明,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除个别地区外每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溺爱,经济化社会的价值观导向,使得家庭和学校在一定层面上忽略了孩子的品德礼仪教育。使得”那些年” 处处可见的美好德行在当今社会成了稀缺现象,所以车上尊老爱幼的行为少了,马加爵、陈柯宇、林某的案件多了,许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都在一定层面上缺乏良好德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提升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的需要精神文明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国粹精华的传承。本文旨在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思考,提出了推进加强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 学校 社会 家庭 教育 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对平等友好和善的人际氛围的呼求愈来愈强烈,这种氛围的形成赖以依存的根基就是品德,而目前德育恰恰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实现的薄弱环节。
德通过行为表现出的是人的内在修养。现在不管是小学生,大学生 成年人我们都随处可见小至不懂问候、不懂谦让、不会尊敬师长、举止傲慢,大至放浪形秽、辱骂师长、顺手牵羊、严重者触犯法律的现象。这一切与能力学识无关的不良行为举止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出于以下因素。
一、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乏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经济条件提高,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家庭模式变为四个老的望着一个小的,长辈们把以前对多个孩子的关爱都倾注到了一个对象上。然而一旦这种厚重的情感缺乏正确的导向,泛滥开了把孩子包裹起来就发展成了溺爱,爱的积极作用就走向了反面。在溺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大,伴随这种感觉的是自私心理的无限膨胀—“唯我独尊”、“我就是一切”。与德的关心、尊重、谦虚、理解、宽容、真诚、守信的原则背道而弛,自然更不懂得在这个原则下形成的社会公德。在学前阶段,我们宽容孩子不懂分享;进入学校后,我们又宽容孩子的攀比心;当孩子因为争执等问题大打出手时不少家长首先想到是把事情抹平,而不是解决孩子内在的问题甚至还觉得这是这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常态,把问题归罪于独生子女政策。甚至社会化的家长还会把一些不良意识通过自身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忘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师表的道理。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老师被迫把分数放在首位,家长们为了学生就业或者虚荣的攀比心也把重点又放在了学科成绩上,满心思想的是怎样提高孩子的分数进入重点。排名如何成为了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的忽略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是品德教育系统工程的中心地带。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在校的行为表现对学生進行针对性的专项教育,也可以对家庭教育的缺失查漏补缺。但是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学校的优劣、教师的水平高低等都直接与升学率挂钩,形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目的,忽视了教育的全面性。但是,应试教育的分数光环遮盖了那些问题,当家长老师为学生考上大学欢欣雀跃时,当孩子进入职业学校,问题就逐渐现露出来了。大学职校时期几乎没有应试的压力,高压的突然逝去使他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轻松,甚至感到无所适从,这时,这些在以往生活中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潜在的礼仪缺陷就一股脑地涌出来。由于缺乏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盲目地跟风,把蛮不讲理理解为帅,把不尊重他人理解为酷,把为一点小事与人打架认为是耿直,互不相让、互不宽容,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他们对—德、仁、义的了解几乎处于一个真空状态。而一个的品德修养,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是一生的教育,永恒的课题。德才兼备之人才是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正能量。因此,加强德育个人认为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三、全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当前社会处于一种价值观的转型期,一些传统的观念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挑战。这些会对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融于社会明显高于孩子的父母以至我们教育者影响深远。我们以什么样的价值观、真善美的标准营造的社会礼仪氛围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感受至关重要。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这为我们的氛围营造指明了方向,然而社会上欺诈碰瓷现象仍不少见这显然还需要政府的良性介入倡导正气。
四、家庭教育的有意识培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终身课堂。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明显是错误的意识和做法,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生活中的教育。社会和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父母对德育在孩子全面发展问题上的重要性认识。主要有一下几点⒈社会的德的氛围。这有赖于新闻媒体的倡导和国家政策规定。⒉家长学校的学习。通过课堂的方式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性的指导。⒊加强与老师的联系。通过与老师交流知晓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次,建立以行为教导为先的家庭礼仪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应遵循家庭生活的特性,注重对孩子点滴行为的关照,逐步树立孩子具有潜意识作用的正确审美观和行为习惯。这要求我们的家长做到以下两方面:①勿以事小而不为。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以及良好行为的及时表扬。②注意自身行为的规范发挥好的表率作用。如对自己长辈的关心爱护,注意交流中的语言美,不以家长的身份去压制孩子,以平等、友善、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敢于在孩子面前对自己的错误自我剖析等。
五、学校教育中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完善
体系建构完善的目的在于,以全社会的提倡为背景,以学校作为礼仪系统知识的传输场所弥补家庭、社会在知识体系化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从理性角度掌握其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做到下面两个方面。
对礼仪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研究。必须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专门研究。它包括整个学科体系的教学目的、指导方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水平段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措施上,如何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理论深入到学生实际行为而不是仅停留在识记理解阶段。
充分发挥校园的示范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对有才华的教师往往带有一种尊敬甚至崇拜的感情,学生在无意识情况下可能就模仿了师者的言行,教师行为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如果教师时刻做好文明礼貌、仪表整洁、着装得体、谦逊诚恳、理解宽容、互助友爱等,就会对学生思想行为起到良好导向和示范作用。
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一面,单纯地经济发展并不完全指向社会民族的发展。笔者希望在经济军备迈向世界一流国家买进的同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以科学的方式去研究促进社会的德育工程,全面的精神文明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更优质高效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