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敬畏教育价值定位初探
2014-05-30吴川
吴川
摘要: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学生对教育本身缺乏敬畏意识,对规章制度、社会规则等漠视,严重影响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实行。高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敬畏教育,明确高校开展敬畏教育的价值定位。高校敬畏教育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敬畏教育制度的重要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同时更要成为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敬畏教育 价值定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为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敬畏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样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所谓敬畏指的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识,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1]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逐渐深入,人类的敬畏心理逐渐由对天、地、神、自然的敬畏,转变为对自然、对社会制度、对道德等多种方面的敬畏。从本质上说,敬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敬畏意识。高校敬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在高校中开展的敬畏教育制度、敬畏生命、敬畏荣誉、敬畏社会规则与法律、敬畏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等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都是高校敬畏教育的范畴。
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明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敬畏教育的价值定位,更好的使敬畏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在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敬畏教育应成为培养学生对教育制度本身敬畏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神圣的,它是引导人走向更高智慧、更高文明的光荣的事业。我国古代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更有类似于“程门立雪”的尊师重教的美谈。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范畴中,师生关系及师生义务被明确的界定,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对教育制度、对教育者一种本能的、惯性的敬畏。当前,高校开展敬畏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使学生对教育制度产生敬畏感,增强使学生形成尊重教育制度,尊重教育、教学人员,尊重学校管理规则的意识。所以,从教育制度正常发展的角度看,应该加强敬畏教育的力度。
高校学生对教育敬畏感缺失的原因较为复杂,王长乐认为“一方面是我们长期以来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和理解教育, 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和本质, 这可能正是导致产生对教育事业随意, 轻率, 甚至狂傲不敬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们太渴望从教育中得到实利, 亦即将教育看成是‘当官、‘ 发财、‘做人上人的台阶或途径。这些涉及方方面面个人功利的欲望追求, 遮蔽了或扰乱了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原则, 阻滞了人们的理性思维, 导致人们对教育普遍失去了敬畏的态度。”[2]当前,高校学生个性化要求越发强烈,更加剧了对教育缺乏敬畏意识的情况,学生在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对教育制度本的无视。学生表现出的考试不诚信,上课不听讲甚至睡觉、玩手机,对教学活动不尊重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很多学生因为受到惩戒,而状告老师侵权等情况。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导致教师在应该行使惩戒、教育权利的时候感到不敢放开手脚。这表明,不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本身出现的问题,还有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敬畏意识的培养。
不可否认,教育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并呈现出理性化、温和化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表现,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以鼓励性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但是,敬畏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也是违背教育发展的规律的。作为加强对教育制度本身敬畏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敬畏教育,尤其是对教育制度本身的敬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安心上课,减少出现破坏教学秩序方面的情况,同时在考试过程中也会减少作弊等行为,减少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情况的出现,从而净化校园环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形式的精髓,真正发挥好高校敬畏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要把敬畏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教育形式,加强高校的敬畏教育。
第二,高校敬畏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各高校均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敬畏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明白触犯规则、触犯法律的严重性,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抵制,从而起到教育作用。教育部面向全国各高校开展的廉政文化大赛,便是高校敬畏教育开展的重要范式之一。笔者认为,高校在正面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大利用敬畏教育,把它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支撑。
除了对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敬畏,大学生对社会、对生命、对自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漠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淡薄。在各种资讯报道中,高校中的校园暴力伤害、在校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对教育制度本身、对社会规则、道德等表现出种种无视,出现了马加爵事件、李启铭事件等恶性案件,这充分暴露出敬畏教育不到位的弊端。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必要进行约束性、规则性教育。單纯的激励制度本身对学生是一种正方向的刺激,但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适时引导,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能导致学生对某种利益追求的极端化,如会为了某种特定的荣誉而铤而走险,丧失人格、无视道德等等。而敬畏教育可以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增强对自然、对社会、对制度的尊重。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分类推进,加强敬畏教育的力度,要将敬畏教育与正面激励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以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为例,隶属于艺术设计学院的天津科技大学楹联学会将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编成大学生行为规范联,张贴在教室、食堂等公共场合,使学生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产生对行为的自觉约束。在考试期间,艺术设计学院会悬挂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格言联悬挂于公共场所,作为一种警示,教育效果明显。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敬畏教育,学生对课堂、对教室、对教育制度产生敬畏,从很大程度上会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出现,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规则意识;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的敬畏教育,可以使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产生全新的理解,可以匡正他们的行为,用道德的约束保证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因此,敬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支撑,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在进行学生敬畏意识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感知规则,洞察、分辨规则的意识,使学生抛弃无知者无畏的错误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对学生干部的日常管理中,要突出对学生干部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对自己肩上的责任心存敬畏,这样不仅可以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干部的职责更加明确,更好的为班级服务;对普通学生进行日常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可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心存敬畏,从而规范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言行举止。
第三,高校敬畏教育应成为高校立德树人伟大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敬畏是一种既有敬重,又有畏惧的心理意识。高校敬畏教育内涵丰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包括教导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对自然万物的亲近以及对崇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3]从高校敬畏教育的主要内容看,在高校中推行的对制度敬畏的目标在于通过开展敬畏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制度的约束力,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敬畏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特殊,可以说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的敬畏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才。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好坏高低,决定了他未来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我们不能只重能力而忽视品德,应该将对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作为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敬畏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明确道德底线,同时,对自然、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开展敬畏教育,高校在校生还能对教育制度本身提升敬畏感,增强对于知识本身的神圣感,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高校學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另一方面,敬畏教育的开展可以为教育的实施起到保障性作用,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敬畏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传播,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制度、法律、社会规则,帮助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个人素质低提高对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高校开展敬畏教育。社会规则包括法律,制度,生活习惯等等方面,可以说,社会规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高校敬畏教育,学生的敬畏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如果人缺乏对各种规则的敬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需要在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敬畏教育是为了对学生行为、思想意识的进行的匡正性教育。在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不仅可以保障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同时也可以使社会道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等内容得到进一步的贯彻执行。所以,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敬畏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予以重视。在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将敬畏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发挥出敬畏教育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掘敬畏教育形式,明确敬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教育事业的价值定位,使敬畏教育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陵.漫谈当代大学生的敬畏意识教育[J].北京教育,2013,(5):54.
[2]王长乐.敬畏教育: 教育发展必须具备的理性认识[J].科技导报,2003,(6):43.
[3]腾宇.让学生学会敬畏[J].天津教育,2006,(11):36.
课题信息:本文为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类别:思想政治专项基金)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敬畏教育及其价值研究”(课题编号: 201304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