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使班级共进
2014-05-30曾莹莹谢秀钿
曾莹莹 谢秀钿
摘要:共情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笔者对清远市寨南中心学校九年级(3)班开展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班级建设中,关注和肯定学生的情绪情感,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创设共情班级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还有助于和谐班集体建设。
关键词:共情 初中班级 和谐 人际关系
一、探究背景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意识却跟不上物质经济的发展速度,如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因交通意外遭哄抢的场面,訛诈助人救人者的老人家……漏洞多多且过于仁慈的法律体制使人们风险成本降低甘于冒险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更核心的原因。人们迷茫和无助,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开始浮躁、小心翼翼、唯利是图、功利、不考虑他人。而且,文化推进和经济建设常常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
这一社会氛围也慢慢渲染到青少年中来,并在青少年人际关系中表现明显。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距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作为祖国未来的90后、00后青少年,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不懂互利双赢,不会协调兼顾,人际关系淡漠。班级是一个社会小群体,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未来社会关系的缩影。班级人际关系如何、学生在其中的位置如何,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甚至未来的生活状态。和谐、互助、欢愉、共进的班级人际关系,能够给予学生力量,充满爱与信任,从而能够创造互助友爱的未来;反之,未来则会更加势利与冷漠。
二、探究基础
共情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或是一个技能,它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主动促进他人的自我表达及自我探索。一个具有共情同理能力的人会换位思考,有助于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样的,具有共情能力的班级,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有利于班级和谐发展。
1.共情能累积深厚的班级资源。具有共情特质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体谅、理解和关心待人,尊重、理解和接纳他人,也易赢得他人的理解、关心和认同,使学生间的交往充满愉悦感和满足感,以一人的影响力和所具有的共情能力在班级同学之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连接起同学间情感的桥梁,累积越来越多的班级资源。
2.共情引导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视角。一个具有共情能力和心理的人,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能够控制自己,试着用更宽广的眼界去审视周围的人事物;能够走出自我关注、学会体验别人,以建设性的方式平和地处理问题;能够为他人留有余地,三思而后行,避免出现危害班级的极端事件。共情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利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促进班级的人际关系,利于持续和谐发展。
3.共情能促进不良班风、学风的转变。共情,不同于同情,是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哪怕同学违反校规班规也认为是可以理解的,而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更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减少冲突,减少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增加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和谐因子,柔和地转化班级风气。
三、探究实验
为更好的探究共情在初中班级人际关系建设中的作用及建设和谐、互助的班级人际关系,我在寨南中心学校九年级(3)班开展了探究实验。实验通过班会课形式开展,班会课共五节,分别是《共情是What》《情绪知多少》《他人想法善体会》《积极倾听乐表达》《共情达人初练成——共情5句话》,从感受、认知和行为三个步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澄清能力和共情能力。
同时,我注重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身边的日常事件,渗透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如通过“班长应不应该严格管理班级”“班级成员需不需要换位思考体会班干部管理班级的心情和想法”及“如何处理矛盾才是最佳方式”的班级讨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解决班长A同学因严格管理班级受男同学冷眼相对的矛盾。又如,通过情境反思,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解决班级迟到现象。班级成员监督班级迟到情况,但也能够对迟到者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谅解。迟到者则能站到班级其他同学的角度看待问题,主动表示歉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李同学第一次迟到后主动要求为班级写名言警句,直到期末书写工作都做得特别好,也没有再迟到过。他展示的名言都很有哲理,能够引起同学的共鸣,带动班上的同学为班级争光做贡献,增强班级凝聚力。再如,通过角色假定,解决班级成员孤立同学的问题。每个班都会有一两个被同学忽略或者遗弃的学生。九(3)班也有一个。懂事乖巧善良的女生C,因常常表现出怪异的行为且身上常有特殊的味道,导致女生都不太喜欢与她来往,男生则总拿她开玩笑或欺负她。通过角色假定,帮助女生C反省自己的行为表现,同时引导学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经过努力,女生C在一些女同学的帮助下,为人处世改变了许多,不再斤斤计较,而是劳动积极,很多次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她都主动承担起来,为班级做了很多好事。渐渐地,班里的同学对她有了改观,与之越来越密切,班级更加团结、齐心共进。
四、探究结果
在班级建设中,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共情技术和表达共情,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和谐班集体建设,也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建设和谐共进的班级人际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关注和肯定学生的情绪情感。一个自身情绪情感经常被他人给予学生忽视的人,很难不忽视他人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前提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给予学生情绪情感的关注和肯定。当学生出现某些情绪情感的时候,特别是因为矛盾等出现委屈、愤怒的情绪时,以“正确的道理”评价和说教,抑或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都不是恰当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并适时引导。
2.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悟对方,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共情,是共情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澄清能力、共情能力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应在班级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培养学生在平时关注他人、关心和体谅班级成员的能力,帮助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
3.创设共情班级氛围。共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依赖于周围人的表现和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共情的榜样,关心关爱学生,以良好的共情形象营造温馨和睦的氛围。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