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小学语文诵读课的指导

2014-05-30申亚娟

学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儿歌

申亚娟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课是指以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最后达到将古典诗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类阅读课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课得不到重视,实效不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别对诵读课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希望能对优化小学语文诵读课起到作用。

一、诵读内容的丰富性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小学诵读课应包括对儿歌、现代诗歌、韵律国学、古诗词、短小文言文等的诵读,可供诵读优秀作品极其丰富。现在,各学校越来越重视经典诵读,每到早读、午读时间便会从教室中传出洪亮的、有节奏的诵读声。如先秦散文、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歌等等,可供诵读的内容真是浩如烟海。

二、诵读课堂的高效性

小学诵读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学生应该在一节课上最大限度地完成诵读内容,即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诵读五六篇诗文应该能完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节课教师只讲一首诗,纠缠于字词理解,而将完整的诗篇讲得支离破碎。例如,学习第一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儿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最终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且配乐读,表演读。这样,学生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可相机出示汉乐府民歌《江南》,并边诵读边用课件演示画面。这样,学生能够在简单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他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然后,教师可再播放歌曲《江南》,让学生跟唱。连续三遍,学生就学会了。这样的诵读课堂不仅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一节课学习了一首儿歌、一首古代民歌,而且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气氛活跃、兴趣浓厚、学有所获。

三、诵读时间的适时利用性

适时性在这里指合适的时间、适时利用性指只要是合适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小学生每天在校上课,每节课35分钟或40分钟,这些时间都是教师可以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的诵读,特别是课外内容的诵读则要见缝插针,利用好一些零碎的时间。比如,上课时,教学任务已完成,但是还没有下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短小诗歌、韵文;早读、午读的时间,教师或班长都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诵读。适时利用好在校时间进行诵读,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呢?

四、诵读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因此,教师在诵读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注意其情境性、趣味性、激励性,可采用游戏、竞赛、故事、表演、绘画、歌唱等能够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

在让小学生诵读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在低年级学生诵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教师应先给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了解大意,明白道理,从而把诵读的欲望激发出来。又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易读押韵,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拍手读,这样会增强节奏感,非常有趣。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教师可让他们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音乐、图片、补充材料等提高诵读要求。例如,在学习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接着,教师可播放《满江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后学习诵读。最后,教师可播放《满江红》歌曲,让学生听后反复跟唱,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结合诵读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诵读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爱上诵读,并能在诵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学诵讀课要以诵读为主,以理解为辅,初步理解目的是帮助记忆和激发情感;以整体感知为主,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以培养语感为主,不必深究平仄;以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为主,不以教师个人的或传统的标准来做统一要求,要降低难度,增加广度。

五、诵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诵读课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在读中悟情。诵读儿歌或《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韵律、节奏感强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或与同桌拍手读,也可以与同桌一人一句接读,也可以男女生接读,甚至“跳皮筋”等游戏的说唱内容就可以是儿歌或韵律国学。又如,诵读《天净沙·秋》这样意境深远、画面感强的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边想象画面边诵读。再如,诵读《游子吟》《秋思》这样有故事性的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边表演边诵读。而且,现在有很多古诗词都被谱上了曲,可以歌唱。对于这样的诗词,教师可让学生学唱,更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谱曲。如有的学生把《清明》《悯农》《七步诗》等古诗编排成情景剧展示,把《春晓》《渔歌子》等诗词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有的学生将诗词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使得学生可以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诵读。多种多样的诵读表现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品尝到诵读的乐趣。由此可见,不同的呈现形式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六、优化诵读课的教学流程

1.初读诗文,读通读顺。古诗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所以学生常常因停顿不当而读不通顺,或者是读错字或出现断句错误。因此,能够正确通顺的朗读古诗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一篇古诗文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将易读错的字标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独自将古诗读正确。接下来,教师范读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再通过模仿读、同桌合作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把古诗文读通读顺的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交流感悟。这一环节是在初读诗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课前预习所读,交流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并借助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诵读感悟,品味意境。在学生对诗文读通读顺,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在感悟基础上的诵读能将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表现出来,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4.迁移拓展,积累语言。在学习这一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拓展,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这样的迁移拓展不但能使学习方法得到实践与巩固,还能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语言得到积累与运用,情感得到升华。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儿歌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睡觉儿歌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儿歌绝唱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