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良好品德如何逐步培养
2014-05-30童卫星
童卫星
聋生由于自小听力失聪,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感知能力较差。加之很多聋生父母的愧疚之心使他们在物质上尽量给予补偿,在感情上给与特别关爱。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由于听力残缺,使得聋孩不能很好与人沟通、理解别人的感受,他们就养成了孤独自卑、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不良性格。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一直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朝夕相处,我认为部分聋生确实有一些道德品质上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耳聋的必然结果,更不是聋生的必然特征,在普通青少年学生中同样会产生这些问题。通过教育,我们同样可以把聋生塑造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一、用爱心教会感恩
老师们常感叹毕业后的聋生对自己视而不见。在校生只要你不带他课,他就对你不理不睬。要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用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用心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聋生虽智力正常,四肢健全,但是听力的缺陷制约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分辨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耐心用爱心去教育那些迟开的花朵。学生做错了,教师不要着急,不要生气,应理智帮助学生分析事情的经过和后果,让学生在爱心教育中认识“对”与“错”、“善”与“恶”。学生病了,教师要嘘寒问暖,带其看病,并为其买药。聋生更需要关爱,人都是有感情的,师生日久生情后,学生知道了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心他们的,那么学生也就会主动去关心你尊重你了。
二、身教重于言教
儿童具有向师性。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否具有直观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题,师者 ,人之楷模。教师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躬身自明,身体力行,用无声的语言来感染和教育学生。这正符合聋生接受知识的点。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中,如果教师态度和蔼、关心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教师优秀品质、优良作风的感染下,学生会从教师那里学到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优秀品质就会在学生身上生根,形成自己的个性。如:聋生刚入学时,因大多来自农村,没有卫生习惯,教师就特别注重自己形象,吐痰入盂,看到地面有纸屑,主动拾起放入纸篓。学生也会自然模仿,教师在加以引导,这样聋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就会不知不觉的养成。
三、教学中德育渗透
各学科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如《思想品德》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好,它的育人功能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课的育人放在首位,使其发挥育人作用,而不是灌输知识目标。同样《语文》课也是向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先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素材挖掘出来,然后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形成优良品德。
四、活动中培养品德
充分利用班会课、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的活动进行品德培养。如讲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让聋生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身残志坚,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受到意志磨炼。再如每周的班会课上,老师可根据本星期班内发生的事或每个人的不同表现,针对性的谈“好”还是“不好”,给予“表扬”或“批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品德。组织学生观看电视《雷锋的故事》,受到雷鋒“钉子“精神的熏陶。通过《主题班会》和《出刊》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去,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组织聋生编排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小品》、《哑剧》等,参加学校各个节日的联欢活动。既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愉悦了心情也陶冶了情操。
五、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离开校园后能融入社会。现今社会存在竞争,竞争也离不开协作。聋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虽有政府的关爱,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学校教育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参与竞争,立足社会,成为社会可用人才。因此在工作中,我有意识的加强引导。如我班虽只有七名学生,为了培养竞争意识,我每周评选劳动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进步之星,并在黑板一角公示表扬。另外,每月出的黑板报,我先让每位学生都设计一个版面,然后评比,选出最佳作品后由学生协作完成。这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六、家长、学校、社会的结合教育
聋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来源于学校、家长、社会。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培养聋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自身素质,使之了解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教育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聋生由于听力残缺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困难重重。知、情、意、行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我们应该遵循这四项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把聋生塑造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