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别一味地给孩子上“笼头”
2014-05-30张明渊
张明渊
女儿2岁时,因家境拮据,我让妻子开了一小杂货铺,卖点文具、小吃什么的。前来消费的邻家孩子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對自己的女儿就吝啬多了。一日,从单位回来,老远发现女儿嘴里含着雪糕在门前玩耍,不知我当时的无名之火如何在刹那间爆发,竟踹了女儿一脚,并恶狠狠抛出一句:“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女儿受到惊吓,扔掉雪糕,跑回店里。从那以后,仅有2岁且懵然无知的女儿每每见到我就露出怯色,一溜烟躲在她妈妈身后。后来每每想起这一情景,我的心就在疼,那时候的我,心之一隅一定迷失了什么,心之空间也堆砌了不应有的杂物。曾经的我是那么的“粗糙和冷寂”——“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
一次,带女儿坐车去看父母。女儿虽然只有8岁,个头却早已超过了1米,按规定是要买票的。客车临行时,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女儿赶紧让座。没想到,售票员一把按住女儿的肩头,说什么也不让起身。直到女儿说了一句:“我是会买票的!”神色尴尬的售票员才不再坚持。在女儿的眼睛中,我看到了委屈、不理解……而在售票员的眼睛中,我看到了一种决心: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逃票的,也看到了一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真实:可以不讲公德,可以不关注老人,但不可以少挣钱。
女儿10岁时,我大哥和二哥的女儿都12岁了,虽然年龄相仿,长相却迥然不同。大哥的女儿天生丽质二哥的女儿相比就逊色了不少。一日,我带女儿回到老家,恰遇两个侄女都在,她们手拉手玩得不亦乐乎,见到我女儿自然惊喜地扑上前来。那时的我不知是年轻气盛,还是天生愚笨,竟将糖块、玩具一股脑儿塞给大侄女,并说要好好给她打扮一番。要不是我女儿把我硬拉到门外,我丝毫也没有注意到旁边委屈得快要掉眼泪的二侄女。门外,女儿质问我:“都是我姐姐,你怎么能这样偏向?我真是想不通!”从那以后,我都有些不敢坦然面对二侄女的眼睛。曾经的我像暗夜的风一样无知,自以为是的喜好其实更像无垠雪野中远远的一棵瘦树,徒留几痕浅薄。倒是女儿,一句“真是想不通”流露出的内心的率真,成为她心之原野上最明媚的衬托。
女儿12岁时,夫妻间常常因为琐碎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一日,气急败坏的我竟当着女儿的面冒出一句:“她不是你的妈妈,以后别认。”一句话仿佛凝结了空气,女儿惊诧并沉默无语,妻子掩面而泣。后来一遍一遍地品读自己的往昔,觉得自己好陌生、好唐突,发现自己不经意间丢失了从容,遗落了宽容。难道在平淡似水的婚姻中,谦让真的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吗?奢侈到需要用刺痛女儿的疼痛才能体现?
孩子内心的“枝叶花果”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密不可分。一味给孩子“上笼头”,置孩子的天性而不顾,只能导致“嫩绿的童年丢得比来得还快,褪得比生得还快。”(张华语)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水,所经之地,生机勃勃,万木葳蕤。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的参与:快乐而饱满的童年种子,积极而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彼此敞开并接纳的心扉,窗里窗外是大自然,包括花的芬芳、虫的呢喃、风的低语,还有麦浪、野花、泉眼、小兔……好的家庭氛围就是这一切的自然存在和展现。
对于我来说,需要不断滋养自己的或许正在于此:学会对自己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流淌出温情的句子和温和的语调;拒绝“伪教育”,避免“泡沫”般的教育;注重潜滋暗长,寻找认同;为心灵“去蔽”,为精神“除壅”;在课堂或生活中,展现出极具人文的姿态。愈是在人生长河的源头、生命的上游,教师愈要在最细微的地方去眷顾孩子、去润泽其心灵、去滋养其情感。因为孩子的童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投射。
作为家长,也作为教师,应该多维度地与孩子交流沟通。这里的多重对话包括学习、作业、游戏、动机、性格、心灵的秘语、情感的“山山水水”……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摇动”“推动”“唤醒”,实在是一件巨大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值得一试,用梭罗的话说,就是忠于另一种鼓声,大步向前。
我的心啊,总是在仓皇迷离中遗失,在懵然无知中变形,在年轻气盛中挤压。幸好,我总是在努力地修补心之空间。臃肿拥挤时,释放多余的杂质;尘埃杂草遍布时,用剪刀修剪多余的枝丫;心之底色失真时,执一支如椽大笔重绘本色。如果还不够,我就将跫音轻轻地,轻轻地敲响心灵的深处,无论能否解读心灵的密码,我都愿意终生呵护心灵的家园。
在儿童青葱美妙的年华里,教育是作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他们的光合作用,还是成为一种“逆环境”阻滞着他们咔擦作响的生命拔节?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多点善念,有足够的勇气去翻检眼睛的清澈与浑浊;静听他人呻吟,眼睛就不会逐渐丧失感动和被感动的功能;低下头,感动于大自然的天然韵味,在人生道路的转折处和角落里,在觉察与不觉察时,有一盏心灯就会在眼睛中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林茶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减负”.教师月刊,2013(4).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