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效探究课堂之“活课堂”建设

2014-05-30郑丽蓉

亚太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角色定位思考

郑丽蓉

摘 要: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來了。但是我们科学课的教师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课时与教学任务发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课堂开放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的“活课堂”呢?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从课前准备、教师角色定位、学生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活课堂;课前准备;角色定位;思考;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而学生觉得很乏味。《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所以,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但是我们科学课的教师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课时与教学任务发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课堂开放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呢?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课前准备——“活课堂”的保障

(一)备教材是课堂“活而有效”的前提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个体为主的,或冥思苦想,或照抄照搬参考资料,且必须面面俱到,包括讲解步骤、时间分割等。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所要求的“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的宗旨是相悖的。因为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教学的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才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又会出现不少意想不到的环节和变化。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时,教师就容易乱阵脚,这种现象自然不可避免。因此,课前备课就不能再像以前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那么死,应留有余地。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教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重点,实验课应着重花工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

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例如,教材中一些新内容(如宇宙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科学课教师平时要注意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渠道学习新知识,多向他人请教,积极参加进修和培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二)备学生是课堂“活而有效”的基础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许多问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碰到的或感兴趣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获得了比较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日常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对教材中有些他们还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他们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某种猜测性解释。所以,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到“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时,我只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来讲,结果那些我准备得比较充分并当作重点的内容,学生实际上已经有所了解,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我却准备得不够,致使整个课堂不够有序,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松懈。实践告诉我们,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即学生的前概念,然后考虑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个性,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信息,改编教材,或者根据学生情况在课前布置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性的实践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等,这样,课堂学习才能有的放矢、“活而有效”,同时也避免了教和学脱节现象的产生。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完全预见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此外,在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实验相对较多,有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所以教师应把实验仪器和材料尽量准备充分,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二、握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活课堂”的方向

新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这种极端行为,也会造成乱课现象。教师作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和灵魂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主导意图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整堂课“活而不乱”的关键。而且,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应该是动态的,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时段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食物链”的教学中,我首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引入对食物链特点的探究中来,当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后,我就是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规律,当规律探究告一段落时,我又作为引导者将大家的意见、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角色单一定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对象。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活课堂”的核心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大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比重,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模式和以往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课堂活动时往往有部分同学不知道该作些什么,完了以后又没有多少收获。如何指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让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效”?我认为培养学生思考、质疑、倾听、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是关键。

(一)思考是学生需要养成的首要习惯

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会产生急切的心情,求知欲倍增。比如,在讲到“加热白糖”时,我首先问学生:“将白糖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一定会说:“变成液体。”我就追问:“液体是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很自然地得出“化学变化科学的概念”。而且,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活而有效”。但要注意,整堂课问题不能太多,每次提问后要适当停顿,便于学生深入思考。

(二)“分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是让学生对同学的、老师的、书本上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大膽提问。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还会引发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要在课堂中尽量保护学生质疑的能力,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比如运用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不错。”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再让大家来讨论解决。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设计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案;这能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个性化,整个课堂就“活”起来了。

在四年级上课的时候,实验的目的是找到电线究竟是怎么连接的时候,学生提出电线的长短直接影响了灯泡的亮度,所以可以根据灯泡的亮度直接判断出那两个点直接连在一起,哪两个点间接连起来,这就涉及到一个高中电阻和电流的问题了,学生能够想到我感到十分的惊喜,但如果深入解释这个问题,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教学,于是我高兴的告诉学生,你可能和科学家法拉力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你愿意在下课以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吗?说不定你会比他做得更好!学生充满骄傲的同意了,然后我继续发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一切就顺理成章的继续下去了,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学生开始用羡慕的眼光看待着这个学生,而我也继续回到了教学中去。我认为其实学生的创新可能出现在任何不经意的时候,甚至是上课中,如果直接断到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永远失去一个有活力的孩子,多的只是一个拥有很多定向思维的平凡人,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对待创新的思维更多的应该是分流,而不是断流……

(三)倾听是目前学生最缺乏的习惯之一

在小组交流发言时,总有部分学生不等别人说完,甚至不举手就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反对意见,弄得整个课堂像开了锅,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乱课现象。而另有一些学生则无所事事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于是,我就在课堂中肯定、赞扬那些善于倾听的学生,并要求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将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汲取长处,激发思考,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冲突。另外,也要及时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现在课堂活动多了,但大家仍然身处课堂,还是应该遵从课堂规范,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探究”这个主旋律。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分组交流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如何使科学课堂“活而有效”,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

(责任编校:张文杰)

参考文献:

[1]【美】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新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夏洛?布里坦.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角色定位思考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浅谈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