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预判—抓取”
2014-05-30吴勇强
吴勇强
摘要:青少年校外活动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将这些丰富的活动影像客观生动地再现出来,在达到宣传作用之外,承载起存史修志的记录作用,不仅需要摄影者高超的摄影技巧,更需要摄影者对校外活动特性的了解。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青少年校外活动摄影“三步走”策略,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活动摄影;观察;预判;抓取;策略活动是校外教育的生命线。面向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是青少年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基本使命。从活动形式来分,校外活动可以分为兴趣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阵地开放活动。从活动内容来分,涵盖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科技普及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对外交流活动、游戏娱乐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就笔者所在的校外活动场所而言,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87次,服务青少年 33.6万人次。如何将这些规模大小不一、形态千姿百态、内容形形色色的活动通过摄影镜头进行客观记录并生动地再现出来,不仅是历史存档的要求,也是对一个时代青少年精神面貌和生活印记的纪念和展现的需要。
由于校外教育的开放性、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这就要求校外活动的摄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求尽可能活灵活现地将活动画面予以再现。在胶片机时代,因为考虑到胶片本身还有冲洗的昂贵费用,对一些动感十足的画面很难实现连续抓拍,容易错失很多精彩场面。另外,基于效果考虑,在活动中采用摆拍成为常见手段。但是,如今数码相机的普遍应用,虽然突破了胶片机时代的很多约束,但是对拍照者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作为一名校外活动专业摄影工作者,面对多彩的活动场景,欢快的互动交流,扣人心弦的比赛氛围以及优美的舞姿、专注的目光、生动的表情……如何真实又不乏美感地定格对象是青少年校外活动摄影所重点关注的。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中写道:“摄影,是在一刹那之间同时对两个方面的认知:一方面是认知有关事件的意义;一方面是认知能适当表达这个事件的精确构成。”布列松追求那种“要捕捉到被摄者的外部形态和内心世界相互交融的瞬间,尊重被摄者周围的环境气氛”,既是作为抓拍大师的纪实摄影技巧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思想观念层面的重视。作为这些活动影像的记录者,笔者融合多样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观察—预判—抓取”的“三步走”策略,不失为有效手段。此三步既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又紧密关联,无缝交织着。
一、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整个身心去观察,才能有机会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摄影是观察的艺术。有效的观察,能够帮助拍摄者迅速准确地甄别哪些活动对象和活动事件是我们需要抓拍的那些典型,这是拍摄的前提。加拿大摄影家弗里曼帕德森在《摄影与观察艺术》一书中指出:“仔细观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先决条件。”“高明的观察力并不能保证创作出上乘之作,但是,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不可能的。”
观察是有策略的。笔者多采用先全局、次局部、再细节的顺序,逐级深入观察。先全局——初步了解活动主题和程序流程后,目测定位整个活动现场的物理范围、人员规模、光线条件、焦点布局、通道位置等。同时,调动形象思维,运用摄影语言对拍摄画面做出经验评估和拍摄准备。次局部——活动主题是由无数局部画面的构成来凸显的,对每一个局部的观察选取,就要求局部画面既要有各自表现的“小主题”,又要满足于大主题的整体感。再细节——找寻特色点、创新点、生动点,记录活动,提升价值。
如,“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杭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是反映杭州市中小学生在艺术、科技方面综合水平的两个活动。对于这类时间周期比较长,分会场多,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观察工作比较繁杂,室内还是室外、个体还是群体、并联还是串联等等需要逐个分析,分门别类做到心中有数。又如“杭州少年新春音乐会”是一台体现杭州少儿艺术团综合能力的专业演出活动,一般以声乐、民乐、交响乐三个专场形式呈现,演出场地是非常专业的音乐厅或大剧院。在此类场所摄影是禁用闪光灯的,许可流动的拍摄位范围很小且线路也很单一。在这些因素制约下,减少拍摄过程的流动频率,尽力减少对演出现场的干扰,就成了整个拍摄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提前了解场地结构布局以确定流动拍摄的范围和线路,结合节目单曲目内容简单分配大场景拍摄和局部拍摄的切换节点,做好同一位置只能通过更换镜头来兼顾完成不同画面拍摄的思想准备。充分利用音乐会的拍摄对象位置相对固定移动少的有利方面来勾画反映主题的局部画面,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发现有表现力的个体目标,渐入下一步的预判抓取阶段工作。
二、预判
所謂预,有预先、事先的意思。判,有区别、分辨、断定的意思。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就是预判。预判与第六感的衔接比较密切,但比起第六感预判有着前提,预判有些若有若无的根据,这些是预判和第六感的区别。笔者理解预判是通过先期的观察和了解,结合拍摄经验分析得出的对被摄对象在活动进程中的未来情景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判断。
预判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的一部分,是用摄影的方式对被摄对象作更具像化的分析判断,这种判断并不清晰,充满想象的不确定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者又是最具活力的群体,进一步增大了预判的难度。然而,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让工作变得有趣,如果能获得意料中的结果会产生职业愉悦感甚至是惊喜。常言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与其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不如老老实实多做些准备,多一些预判,尽量扩大“意料中”的范围,给接下去的抓取工作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
预判的前提是用心观察,只有站在被观察对象的角度去揣测体会展开预判,才会抓取到生动的画面。静态对象的预判,时间充裕,操作相对容易。诸如兴趣活动中的课堂形式的兴趣培训班、社团分享课;群众性活动中的讲座;阵地开放活动中的美劳、陶艺吧等在固定场地,有固定座位,活动主体流动很少的活动。动态对象的预判,由于目标对象始终处在时空不断变化中,操作难度较大。只有依据强有力的观察分析,找寻变换规律,降低预判难度。诸如群众性活动中的舞蹈、体操、武术等类型的单项比赛或综合演出活动,除了清楚节目内容、编排顺序、出场人数等,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感受节目的内在精神和外在情绪,并结合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预判可能出现的运行轨迹和亮相画面;还有主动听取带队专业老师就其出场节目给予专业角度的解读很有必要,这种沟通有助于预判的针对性,提升预判水准。少年宫阵地开放活动中的室内外游艺场、体验活动、体育健身、流动少年宫等,有固定的位置或设施,焦点区域基本明确,只是围绕焦点区域展开的活动范围较大或延伸幅度较大,找到最能体现该对象特点的画面要素,结合构图作出预判并选择最佳拍摄位。
如“流动少年宫”活动项目,这是一个对场地要求“随遇而安”、项目设置丰富的全开放式活动,参与人员多,流动性大。在前期了解展开活动的范围、项目位置的布局排列等情况外,要多留意青少年朋友热情投入的项目,观察记录这些局部热点,对孩子们可能最感兴趣、最具特色的活动项目做出预判,为锁定拍摄目标服务。“杭州市中小学生三跳比赛”是跳绳、牛皮筋、踢毽子、健美操等集体和个人项目比赛的统称。个中展现优美姿态和健康活力,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这里重点说牛皮筋、健美操和啦啦操。先确定比赛场地大小,有软垫的场地基本以软垫大小来判定;如果是室内场地会禁用闪光灯;确定允许拍摄的位置和流动线路,其中尤其要切记你的流动线路不能切割现场裁判评委的视线。留意个人和集体项目编排秩序,人数的悬殊关系要求安排好这两种情况下变换不同拍摄距离来满足画面构图所需。
三、抓取
抓:捕捉,一种动作名称。取:选择,取舍,取得。拍摄操作是个技术活,参数配置后的快门释放动作。然而,拍摄也非单纯的技术活,没有前期观察预判过程就投入拍摄,很多情况下就像一个还没完全睡醒的士兵端着家伙出现在前线战场那样唐突。所以,建立在前期观察和预判基础上的,有取舍、有选择的快门操作,即为“抓取”。这个过程有时貌似追逐、捕捉稍纵即逝的脱兔,有的放矢方可奏效。笔者根据拍摄经历,列举一些常用的抓取。
全景抓取,记录活动现场全貌,包括:场地范围,人员规模,现场布置的场景画面,几乎不涉及细节,操作难度最低,“抓取”更多讲究如何“取”。
还有局部抓取,是反映活动主题的局部画面,无论是局部场景还是个体特写都是主题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不论静态画面或者动态画面的抓取,都以反映主题内容为首要的任务。静态画面对象变化少,抓取过程侧重内容的清晰,构图的完美。如拍摄音乐会声乐合唱中某一组合唱演员,当演唱者身形、口型和表情出现统一特征表现时,不失为抓取的好时机;当器乐演奏员的演奏姿态和情绪高涨,让人深受感染时也是抓取好时机。这些局部画面考虑更多的是构图美感和演出的现场感。动态画面对象变化多,如舞蹈、体操、武术等都有各自艺术表达的肢体特征,而且时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有类似的地方——肢体动作的音乐感,旋律和节奏美妙组合,柔和,激越,力量,抒情等等,又区别明显。这类活动抓取过程需要调动所有感知,融入其中去感受这个表达过程,捕捉对象具典型性特征的肢体动作及场景氛围。笔者常用跟随方式在相机取景框中追寻目标,抓取那些触动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我想罗伯特卡帕真正想说的是:缩小与拍摄对象心灵的距离才有可能拍好照片。这也是青少年校外活动摄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Bruce Barnbaum.摄影的艺术[M].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02.
[2]杜舍曼.视觉之旅:摄影的视角培养与构图思想[M].1版.汪梅子,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6.
(者单位浙江省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