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朴归真,语文尤美

2014-05-30陈龙泉余致俊叶松林

亚太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晏子语文课语文

陈龙泉 余致俊 叶松林

语文课该怎么上?这是多少年人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简单命题,有人赞美好的语文课,是意境悠远的画,优美隽永的诗,余音绕梁的歌,它给学生带来清新的画意,优美的诗意和旋律感。然而听了红花学校王淑平应用“三疑”课堂导学模式执教《晏子使楚》之后,我们对如何上好语文课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语文课是人格美的塑造

现行语文教学有两个奇怪的现象:每篇课文都能够设计出若干道考试题;不上某篇课文,也不会影响考试的成绩。

于是人们产生了疑惑:弄不明白语文书里的“语文”到底是些啥东西;无从辨清那些东西的性质及其关系;语文课究竟应该关注人与语文本身,还是关注课文的考试因素。对此误解而导致语文课出现种种异化现象,语文课异化为文字、字词、句子、修辞游戏;语文课异化为说教课、思想课;语文课被教师肢解得鸡零狗碎,然后又一点点灌输给学生,语文教师成了解说员。

什么是语文课?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说到语文课的“人”本特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即所谓人文性。

我们认为语文课是师生基于语文活动,即听、说、读、写,发展“人”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心智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可见关注学生,塑造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课的立身之本。

红花学校的语文课例,采用“三疑”课堂导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疑和解疑,其根本要义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整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生成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需求,组织学生自学、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探讨和解答疑问,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整合,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是二位一体的,不能够走向极端。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需要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不是靠教师天花乱坠的说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美和人性美,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需要营造情景,引人入胜,触景生情,从感受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出发,进而感悟思想美、情感美、人性美和人格美的潜移默化感染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人格塑造过程。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仗势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与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但这毕竟是遥远的历史,如何走进这段里历史和晏子亲近起来呢?王淑平老师导入部分,先抛出“齐王爱鸟”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激发学生的探疑兴趣。

在理解了题目意思之后,王淑平老师提出:“读了题目晏子使楚后,你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他去楚国干什么?他在楚国发生了什么事?等等问题。王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合成:晏子使楚的目的是什么?在楚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用这两个问题驱动学生整堂课的教学,并再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与探究。

教学设计中的“默读知大意”、“默读学斗智”,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读文、思考、归纳、组织语言都是“三疑”课堂精神的体现。最后,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想象、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解疑”的体现。

在此过程中,细化学习任务,并步步落实,学生不仅学懂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培养了质疑勇气、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身参与体验感受到了晏子的人格美和人性美,无疑是经受了一次传统美德的教育洗礼。

这生动活泼语文课的价值就在于教师以尊重人、发展人和塑造人出发,围绕“人”展开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语文课是动态美的生成

语文课之美,不是靠设计出来的,而是靠动态生成出来的。红花学校“三疑”课堂导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规范化“预设”,但重点放在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各种教学与学习策略的设计上,而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则体现出“粗放性”特点。这样设计有利于动态地“生成”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发现的惊喜和精神的鼓舞,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晏子使楚》课堂是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疑兴趣;引导学生质疑:评价整理骨干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疑,理清三次交锋的经过;分角色扮演,初步體会晏子语言的机智”几个简单步骤生成的,其中每一步都围绕“问题”展开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贯彻到底,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王淑平老师将学生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他去楚国干什么?他在楚国发生了什么事?合并为: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到楚国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围绕“问题”精心组织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现场表演等活动,将质疑、探疑和解疑等置于活动过程,将问题生成、探疑生成、解疑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转化。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晏子所处的时代、出使楚国的目的和经历的种种意外,从而了解晏子的智慧是建立在伟大的人格之上,只忠于自己祖国的爱国精神使然,而不是简单的机智。这样学生头脑中的晏子形象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化的,而是一个立体化、活性化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

由不了解晏子到想了解晏子,从对晏子的一知半解到对晏子全面了解,从不知道晏子到表演晏子,全面实现了质疑、探疑的目的,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升华了人格,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当然语文的动态美不是不需要设计,而是需要科学性、粗放化的设计,它不是传统的教案,不需要把知识内容和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因为学生的思维变化不确定,学习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特点,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学而教,因势利导。

要建设精彩纷呈具有动态美的语文课堂,教师先必须树立开放课程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努力激活学生学习活力;其次教师要利用语文综合性特点,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堂上的精彩瞬间不是靠设计出来的,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抓住有利教育契机,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处处放射出光彩。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疑”课堂追求的是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对学习潜能教师要充满信心,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堂课从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把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互动交流过程中彰显了语文课堂的动态美。

三、语文课是灵动美的渲染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人文化育功能,因此如诗如画如歌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文化美的体现,而课文只是文化活动载体而已。

那么,语文到底学什么呢?如何学呢?一句话就是要“灵动”地学文化,即所谓“活学”和“学活”。

从知识上讲,就是抛弃鸡零狗碎,学会整体学习。王淑平执教的《晏子使楚》通过“三疑”拓展课内外,给学生留下不是某词、某句,而是从课外到课内,从文字到表演,留给学生的是晏子形象、晏子精神、情感和人格,以及他的载体语言文字和写作技法。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有整体设计、整体教学、整体育人观念,学会看整册语文书,学会列整册语文书中的生字表、新词表、文学常识表,进行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应用,它为认识教科书里的语文是啥东西提供着框架,也为如何掌握和应用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服务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学习、综合学习的奠定指导基础。

从功能看,要学会将语文明确地分成“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三大块,并分别找到对付它们的办法。

“死东西”是学生“记忆的活”,如知识点:生字、新词、文学文化常识等,要让学生理解和记住。除一次就可以穷尽外,有些“死东西”要让它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活起来,比如说“忠君”,一直被视为不耻,但晏子忠君是和当时齐国所处的背景有关,他因为“爱国”而“忠君”,并非愚忠。“忠君”正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是其智慧之源,有何过错?有人说,晏子的爱国是狭隘的,因为爱的是齐国,而不是中华。我们可以告诉他,你这种想法是脑子进水。当时由中华这个概念吗?齐国是他的祖国,他爱齐国不算爱国,那爱哪国才算是爱国呢?即使一个看似很死的文化概念,也应该在具体环境中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可见文化的化育对于语文而言有多重要!

“似死似活”的东西,要在特定环境中活起来。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点的方法等,看似乎是死的,但对于具体文章的处理有时就是活的了。像说明文知识——“无非是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从哪几个角度抓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等像“定理公式”一样的“似死似活的东西”,多数也是“一次就可以穷尽”的,但是也要因文而异,灵活掌握,具体文章,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硬套。

所谓“活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语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们经常说,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團队精神,要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实际上就是企图通过运用非智力因素,来实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目的。在《晏子使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忘记如何促进学生质疑、探疑和解疑。用讲故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质疑,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疑和解疑,用表演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等等。

传统语文中的文化美是通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段意、中心、结构的分析结论以及课后的相关练习题等一点点浸润的。

“三疑”课堂对课文不主张精雕细刻,只要求总体把握知识,必要的知识把握住了,就一篇课文来说,没有必要到非“讲”某种不可,只要学生学到某种程度就行了。

课后练习是很重要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的梯度、难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能够引领呈阶梯式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就可以达到学习文化,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和素养之目的。

教师要注意将段意、中心等以及相关的练习看成是文化中“活的东西”,有现实的意义,看成“活”的,也就是把思维要干的这部分活儿从记忆部分拿给思维来干。任何一篇课文的段意、中心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在“似死似活”的“定理公式”辅助下,凭借学生原有的语文能力,如果认真地思考,都会获得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规定的那些知识,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百分之九十的知识学生就完全能够自己学会的。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真,不能在搞花架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三疑”导学是王淑平和红花学校语文组走进课例研究的重要一步,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借用屈原的一句话作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陈龙泉/成都列五中学;余致俊/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校;叶松林/成都列五中学)

(责任编校:张文杰)

猜你喜欢

晏子语文课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晏子不辱使命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晏子使楚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