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子使楚》课后反思

2014-05-30王姝苹

亚太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晏子文本语言

王姝苹

一、贯彻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三疑”课堂

《晏子使楚》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基本的了解。“三疑导学”课堂,是由问题导向课堂,由问题驱动课堂,因此在导入部分,抛出“齐王爱鸟”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激发学生的探疑兴趣。在理解了题目意思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出文中了解些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质疑,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评价,并与教师所提问题相整合,提炼出“晏子使楚发生了什么事”等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再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教学设计中的“默读知大意”、“默读学斗智”,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读文、思考、归纳、组织语言都是“三疑”精神的体现。最后,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想象、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解疑”的体现。

在这堂课中基本体现了“三疑”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二、课堂教学遗憾,细节处理“缺笔”明显

在“默读知大意”的自学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文章,并用关键字概括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但由于在出示自学提示时,教师没有对具体方法进行强调、示范,指令不够清楚,导致学生最初难以下笔,总结概括关键词没有落实。另外,在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上台表演时,在角色分配上,略显随意,学生没有根据文中的描述,有意识地挑选与人物相似的同学担任角色,此外,学生的语言还停留在文本上,动作较拘谨,没有传达出人物特有的个性,由此可见,他们对人物精神的领会仍然比较肤浅。最后,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都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参与感,没有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今后致力方向,驱动学生“共舞”文本

“三疑”课堂的疑问来自于文本发现,疑问的探索和解决依靠对文本的阅读和研究,因此走进文本是学习途径,走出文本是学习目的。所以离开文本的“三疑”课堂是不存在的。今后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与文本对话情境,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走入文本。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是课堂主人,老师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把交流讨论,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大限度地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自主走入文本,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一系列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了學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留下宝贵问题,对“三疑”课堂再思考

“三疑问题”导学课堂实践中,小组合作至关重要,但我们目前对小组建设还停留在探索的阶段,如何组建高效的小组合作机制,在“三疑”课堂中如借助小组合作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成都市红花学校)

(责任编校:张文杰)

猜你喜欢

晏子文本语言
晏子不辱使命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晏子使楚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晏子使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