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

2014-05-30兰心

亚太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价值观

兰心

近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纲要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

根据指导纲要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

【专家解读】

沈壮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

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既是职责与使命所在,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沈壮海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就教育内容的角度而言,需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中国梦”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高校的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等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展示中国梦的意境与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演绎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动力。

二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资源及其历史命运的深度开掘、阐释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不断增进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醅酿价值观的精神基础。只有深深植根于文化发展和当代中国整体建设的实践之中,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营养之源;只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紧密结合起来,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扎下更深、更牢的根系。

四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落脚现代、融入生活,掌握现实的、面向未来的“新人”,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活起来”。与此相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结合起來,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观点集萃】

赵俊涛:教师不能只做“搬运工”

对待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不能只做“搬运工”。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传统文化精髓,对于提升师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教师要理性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注重德育,如《易经》里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意思就是蒙童时代应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因此,教师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积极培养学生正确处事待人的态度,滋养浩然正气,让他们奠定德行的根基。(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肖庄小学)

易国祥: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止于“进课堂”

“进家庭”是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中小学生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如果孩子回到家里却没有相同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追求,那么,传统文化课堂教育肯定会大打折扣。现在,要借当前重提家风家教之际,倡导父母与孩子同学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进社会”是基础。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实践,而践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在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当孩子们学习了“慎终追远”的教诲后,家长和社会就应该给孩子们创造祭祀先祖、祭奠先烈的条件,而清明节,正是学生体验这一文化习俗的最好时机。如果全社会都能够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就很容易与社会接轨,并能达到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

郭志明:让传统元素融入社会现实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民族,它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促进民族的开拓创新。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孩子,着眼的是未来,传统文化进校园自然是学校生存、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走“拿来主义”之路,而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对学生教育适用的,也有不适用的,因而引进传统文化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精思慎取,选择那些熠熠生辉的文化元素,选择那些能垫高孩子心胸、拓宽孩子视野、增益孩子素养的优秀文化;二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外延丰富,而学校的办学层次又有参差,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尤其要从师资队伍的实际出发,确保有流畅的通道让传统文化真正滋润孩子的心灵。(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课堂无疑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结合所教学科,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如书法进语文课堂、京剧进音乐课堂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元素,在环境设计、活动开展、兴趣小组建设等方面,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着眼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断拓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平台,如开辟传统文化讲坛等,创造自然融合、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据《人民日报》《江苏教育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