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高效课堂的首要环节——备课

2014-05-30王芳

学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法教案学法

王芳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首要环节是备好课。备课时只有做到纵观教材,分清层次;熟悉内容;细读每课,把握重点;备好教法,指导学法,才能真正发挥备课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联系实际 整体把握教材 突出“教”的重要性 “学”的主体性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项经常性活动,为了把课备好,备课时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熟悉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编写教案等。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因为学习、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更是形成、提高和完善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自身的学科特点,结合学情,选择最科学的手段和最优的方法,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发挥备课应有的作用。

一、要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

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内容,从新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板书设计等抓起,力求细、实、活。以钻研教材为主,以写教案为辅,先钻教材,后看教参,而且教参仅供参考,备课教师既要备怎样教,又要备学生怎么学,这样才能找出教学的契合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核心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尝试提问、尝试解决问题,在备课时只有对新课程标准深入學习和对教材认真分析,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和整理,将教材按照自学达标、互学达标、教师指导达标、教师精讲达标进行分层次备课,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的指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收获,有发现问题后的喜悦,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了主动积极有趣的学习,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要整体把握教材,突出“教”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和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观、教学观、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关键,但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想法内化为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研究教法,“吃透两头”,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重点、难点、关键,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取舍”,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导学情景,把教师的引领点拨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1.纵观教材,分清知识层次。纵向联系是指各门学科或各个学段之间的联系,是每个学科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只有清楚这些联系,才能明确每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各学段训练的侧重点分别是:低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年级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年级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2.横看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就要求课堂是一个平等学习、交流的场所,只有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验学习的收获与快乐,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在学习中享受乐趣。这样虽然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如讲一篇课文,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学法、知识点列出来,根据内容将这些知识点分成几个小单元,找出单元之间的重难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程序,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去指导。他们学习过程和步骤虽不是整齐划一,但他们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到了真正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备好教法,指导高效学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巧妙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些都需教师在设计教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学法的设计。只有好的教法,没有好的学法,其“双边”活动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因此,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按照“导学—探究—精讲—检测—总结”五环设计教案。教案突出如何“教”,学案突出如何引导学生“学”,变讲授、灌输为自主、合作、探究,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要联系实际,突出“学”的主体性

高效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现行传统的教学模式、育人观念,应努力让教与学的关系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模式中走出来,走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模式中。教师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学法,把解决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堂”,成为师生交流、沟通、探讨的场所,把学生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促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学生应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重新体验,独立思考,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体验、探究、创新为基本出发点,在探究、合作、讨论、创新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四、要课后反思,以思促教

课后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保留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教案显得尤其重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尽管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认真撰写教案,但是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及时间仓促,或没有挖掘到,或由于粗心而漏掉的内容等,难免会产生一些谬误。因此,课后教师要及时修正教案,要将这些问题及有关答案及时补写在教案上,对它们进行回顾、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的教训。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方法,层次清楚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也应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凡此种种,都是备课工作的信息反馈,教者应在上完课之后趁感受、记忆最深的时候,动动笔,及时反思,可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作为下次备课的信息储备。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3-10.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012:13-14.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教法教案学法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立定跳远》教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半张纸》教案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