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4-05-30赵建华
赵建华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必须为学生松绑,还学生以学习的时间,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当今,学校为赶教学进度,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自习时间,连正常的周六、日也不会放过,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提高班,更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某种需求,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只要有一点空隙,鼓动着学生钻进辅导班,泡在题海中。学生天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学校苦读,在辅导班苦熬。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对此情此景,如何让学生摆脱困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成为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责任。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形成的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列出阅读提纲。教师先要钻研教材,理解编写者的意图、这是理解教材的前提。学生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教师要了解不同班级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学情、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设计自己的教学,制定导学案。这样,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能够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列出阅读的提纲。整个的阅读提纲教师只有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2.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一般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是先让学生初读教材划出疑难之处,找出重点所在,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教材中某些重点之处,反复领会教材的实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把握教材的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分类进行指导。
3.展开讨论。讨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在阅读时发现了问题或是有了学习的收获,可以在此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会。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发言也最为积极,教师要把握时机,合理引导,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对教材有进一步的理解,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强化练习。练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查,能够促使学生深刻领会知识的內涵,对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反馈给教师。这个环节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
5.归纳总结。每节课都有学习的重点,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问题,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梳理重点知识,形成单元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意志力不强,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教师要耐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步骤
(一)阅读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有着一定的系统性,往往是先易后难,“易”一般是基础。教材有一定的科学性,从知识点的分布到教材的知识结构,编写者都进行了缜密的设计。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先让学生初读教材,划出关键性的词和句,找出重点的句子和段落。通过初读基本了解教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通过教材实例(观察,注意),发现教材如何引出新概念(想象,探究),然后抓住具体事物的共性(分析,综合),研究是怎么下的定义(概括、归纳),再举出与教材不同的两三个正反例子(判断,推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紧接着,要引导学生通读教材,推敲重要的概念和句子,概括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从整体上理解知识的结构,形成知识的系统。然后再进行重点阅读,着重领会关键词句,符号的含义,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语言及表达能力。
(二)启发诱导
学生阅读教材是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模糊之处,这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有的放矢地讲解。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启发诱导能否到位,是否恰到好处,备课是重要条件。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要充分预料到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会提出什么问题,要估计充分。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设计问题,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诱导学生去思考、去主动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的成功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遵循认知的规律,用已知的钥匙,打开未知的锁。例如,在讲“重力”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思考:(1)为什么一切物体在没有东西支持时都会落向地面?从而得出重力概念;(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3)重力方向如何?学生在对“力”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判断找到了重力特有的结论,加深了对重力的理解。
启发诱导要让学生充分质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密度”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可以组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许多物体,为什么它们的密度不变?学生可以提出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议论,直到学生自己找到了“不同物体质量都是跟体积成正比”这一结论,才会弄清楚上边提出的问题。凡是经过学生思考的问题,探究的问题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三)自主研究
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会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问题、认识的不足、理解的偏差。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指导他们去学习,掌握学习的规律。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感情、学习意志和学习兴趣,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其求知欲望,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