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校内体育活动
2014-05-30常学军
常学军
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只有大一年级开设体育课,大二、大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课,而且对他们的课外活动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和要求,这就导致了大二、大三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时间来参加校内体育活动。本文就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的大专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的依据。
一、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是否乐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与调查
本校大专学生自觉经常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很少,只占21.7%,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人数占51.9%,从不锻炼的人数占26.4%,很少锻炼的人数位居第一位,从不锻炼的人位居第二位,经常锻炼的却占第三位,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不积极,甚至从不锻炼。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大学生所处的外界客观环境看,由于本校只有一年级开设体育课,其他年级没有体育课,所以学校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督促的力度不够。第二,学校的课程不紧,许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出外打工,在丰富社会经验的同时,也给自己挣点补贴,这也使得其锻炼的机会相对地减少。第三,有的学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为了提高学历,进行了专续本的进修,天天埋头学习,认为体育锻炼似乎是在浪费精力和宝贵时间。第四,从哲学的角度看,外因其次要作用,学生本身缺乏锻炼的意识,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是导致锻炼人数比较少的主要原因。
二、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要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反映。
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动机调查结果为:形体健美的人数比例为25%,学习需要的人数比例为38%,增强体质的人数比例为11.1%,交朋识友人数比例为5.3%,爱好丰富业余时间所占比例为15.6%,这些数据表明本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动机,更容易受强制因素和自身爱美心态的影响,而增强体质的人数的人数仅占11.1%,这表明本校学生还没有树立“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活动次数是衡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国家提出的健身计划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方针,距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资料显示,当前体育人口占33.9%。本次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结果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次以上的人数占5.6%,参加3次的人数占7.2%,每周参加1~2次的人数占37.5%,每周参加1次或不参加的人数比例占49.7%,此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其主要原因为:第一,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或没有掌握课外体育的锻炼方法,缺少锻炼意识。第二,对课外活动知识了解不够,不清楚锻炼的次数,对自身锻炼的效果的影响。第三,现在学校正处于建设阶段,体育设施配备不足,不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特殊要求。
四、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每次参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时间调查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较短,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说,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不足以引起身体机能的变化和体制的增强,而调查的结果却是很令人担忧:每次锻炼的时间多于30分钟的人数不足于60人,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由于长时间未曾锻炼,开始运动未免造成生理反应,造成肌肉疼痛,使其不能坚持锻炼。第二,高年级学生忙于找工作,专续本和毕业论文的设计,很难有时间积极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第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空余时间经常去逛街和网吧消遣,根本不在校内,更甭提体育锻炼了。这些都是与“终身体育”的健身思想相违背的。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大专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严重不足,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性不高。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校内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他们走向社会“健康工作五十年”打下良好的基础。
影响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场地器材的不完备,没有时间锻炼,缺少经济支撑等原因居于主要地位,同时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需交费才能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也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一部分学生把较少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归为没有养成习惯,这也反映出当前“终身锻炼的体育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还需要加强,进一步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学校应继续开设课外体育活动,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学校应对大二年级也开设体育课程,来巩固学校的体育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意识。
学校应特别重视较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服务与体育指导,增强他们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帮助他们解决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体育测试,或组织集中进行拔河、跳绳、踢毽等班级的集体活动,来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他们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采取有效措施,增设更多的课外体育项目。校内应规定每人每周适当的参加2—3次体育锻炼,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这样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积极拓展各种课外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轮滑、橄榄球、游泳等项目,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參加课外体育活动,使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