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思练”教学新范式研究与实施
2014-05-30左文骥顾春燕俞月华
左文骥 顾春燕 俞月华
在我县上下全力推进“学为中心”课堂转型的背景下,我校数学组结合学情实际,于2011年开展了以“学、导、思、练”为关键字的导学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并在我县2013年11月份举行的首届“课博会”微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通过课例的积累和课型的提炼以及对数学教学内容特点的梳理,我们认为,“学、导、思、练”为关键字的导学课堂,其特征是基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下的师生交往互动的动态化教学过程。同时,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生本课堂理念,突出教师的“导”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要求,我们研究了以“学、问、思、练”为关键字的导学课堂转型新范式。
一、实施背景分析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为中心”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即会学。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应是由教学生学转变为培养学生会学,即变“教”为“导”。郑金洲教授就重构课堂提出了四个基本认识: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据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坚守“让学习发生在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教师要基于学情施教,重心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学习能力。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也是嘉善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都相对薄弱。在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一些小学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七年级前一阶段的学习和检测中出现了“冷门”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在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过度讲授、机械训练影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难度增加的初中数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上课讲得太多,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被激发。归结为一点,数学课堂还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
二、“学、问、思、练” 教学新范式解读
杭州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曾指出,课堂基本模式无论如何变革都应体现“互学—呈现”—“导学—导思”—“反思—反馈”等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学”是起始点也是课堂的落脚点,而“导”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基于此,我校确立了“学、问、思、练” 教学新范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
(一)情境引学
情境引入时注重与本课学习内容紧密相连,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呈现方式上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在上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可以进行课堂前置环节的知识学习如编制导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问题质疑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交流释疑中大胆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质疑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做到精讲归纳:讲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讲规律性知识。
(三)反思提升
思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当然,这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
(四)训练巩固
以适量的练习题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并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形式上教师视情况可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安排能力强的学生辅助个别学困生完成训练。同时,加入一些拓展习题,融入变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以此拓展教材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导”是在学生学习中,针对学生理解不深、不透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点拨或由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从学生学情的角度来看,课堂上不能割裂“学、问、思、练”这四个元素,教师的“导”应自始至终渗透其中,由导而学,由学利导。顺序上,也可以是“练、思、问、学”(如复习课)。其组合的原则可概括为求“活”落“实”,即依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教学环节的顺序,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会学。
我们通过大量课例积累和反复实践,对不同的课型进行提炼,推出了引导式和拓展式两种课型模式(如图2)。其中引导式适用于数学中的新授课(概念,性质、公式应用等),拓展式适用于数学中的复习课(习题、专题等)。基于数学教材体系的特点,具体环节之间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三、“学、问、思、练” 教学新范式操作要领
(一)关于引导式的实践操作
引导式数学课堂是指教师提供学生学习的材料,以探究问题的形式,通过精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会学。数学的内容主要是以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公式等为主要形态呈现,概念教学课的核心是凸现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厘清负数、无理数、单项式、函数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课型的框架上可以建立以情境导学、问题助学、释疑反思和训练反馈为环节的教学结构,聚焦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概念,辨析疑惑,反思提升。而性质、法则、定理、公式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熟练地判定和运用其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因此,在课型的框架上可以建立以情境引学、例题范学、梳理反思和拓展应用为四个环节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掌握具体性质或定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二)关于拓展式的实践操作
拓展,即开拓、施展使之宽广。核心要义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拓展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均得到发展,拓展式课型在复习课中比较适合。根据数学复习内容体系的要求,我们重点聚焦基础性复习课和专题性复习课的“学、问、思、练”教学新范式的研究。要指出的是,“学、问、思、练”四个关键字不是线性的课堂教学环节,而是相融相生的。结合复习课的知识体系特点,我们尝试将“练、思、问、学”作为复习课的教学新范式,在教学环节上衍生出“先练生疑—问题研讨—拓展升华—反思提炼”四步教学环节。操作的关键是让教师针对学情组织学习材料,精心设计试题,并融入例题的变式,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如专题性复习课的重点是对同一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进行优化和提升,同时也相继渗透一些解决数学核心问题的数学思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型的环节设置上要突出练在前,暴露学生自身的知识盲区。关键是对同一知识的相关变式进行深度聚焦,体现专题复习的“灵活”和“厚实”。
四、数学课堂实施“学、问、思、练”教学新范式带来的思考
(一)实施“学、问、思、练”教学新范式的成效
首先,通过新范式的研究能加深教师对“学为中心”理念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由“教”变“导”的理解,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观。
其次,能够强化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意向,极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学习动机,逐步实现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能学”以及“要学”和“会学”的转变。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识,纠正学生对待数学学习心理的错误定位,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学、问、思、练”教学新范式的困惑
首先,教师的“导”,最适宜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如何从学生出发获取“导”的时机,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导”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其次,任何和课堂有关的教改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评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优化评价体系,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