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跟进
2014-05-30冯君师
冯君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学情分析是任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用哪些方式方法去了解学情?了解哪些学情更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我认为必须从“读懂”学生开始。
一、读懂学生的认知基础
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要进行学情的分析,都应关注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有哪些?有多少人掌握了,程度怎么样?学生间的差异如何?哪些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需要教師的点拨、引导和帮助?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弄清了这些问题,就为新课教学做好了准备,就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我在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学生对林肯形象的认识很容易,但要想得到心灵的震撼需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内心,如:如参议员的羞辱:你的语气里表达着什么?你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为什么笑得如此开怀?再如在学习3-5自然段时,感受林肯说了三段话后参议员的表现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走进了众参议员的内心:此刻他心里正想着什么呢?或许有惊讶,想不到啊……;或许有赞叹,了不起啊……;或许会有深深的自责,我真不应该啊……走进参议员的内心,想象人物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上下对比体会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识。由此可见,读懂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我们每位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即时整合与创造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促使学生以最经济实效的方式掌握新知识。
二、读懂学生的困惑点
对于学生而言,困惑就是学习的拦路虎,唯有扫清眼前的这些拦路虎,方能继续前行;走出学习困惑,得到小小的成功。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知其原因,对症下药。”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清楚快速地读懂学生存在的困惑,并能给予恰当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更深入、透彻的认识、理解;对学生而言,那是一份在教师帮助下“风雨过后见彩虹”的喜悦。
例: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读完课文首先就产生了一个困惑:课文为什么不用伟大的总统—林肯而要用鞋匠的儿子作题目呢?于是,在课堂上,我就以这个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找答案。在感悟林肯的三段语言,林肯的人格魅力时,就文题引导学生对比感知:参议员提到“鞋匠的儿子”,是—(不怀好意)?而林肯说出这句话—(充满自豪)?“如果你是羞辱林肯的参议员,(指课题)怎么读课题?”当化为赞叹时,参议员们又会怎样说这五个字呢?在对比中,学生读出了林肯的内心独白:虽然我的出身卑微,我会以我的行为证明我的人格、品质、精神是伟大的。所以,他能赢得对手的尊重、敬佩。在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练笔:我眼中的林肯。交流讨论后,学生再齐读课题,已是满怀敬意。当这个核心困惑被孩子们解决以后,那么他们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读懂学生的差异点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因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众所周知,语文学习不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还扩展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体现了学生个体的整个精神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一位语文教师,更要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审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差异性,要从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备课,尽量地为大多数学生制定更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空间。
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读懂学生,能使我们语文教师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懂得学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记得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还会帮助他们扬起远航的风帆。只要我们用爱、用心去阅读,一定会读懂每一个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