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从“画苹果”开始
2014-05-30宋娜波
宋娜波
“画苹果”这一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我却把它安排在了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一上课,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我便组织学生进行“画苹果”的绘画游戏。学生初听到题目时很纳闷,觉得教师怎么会出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然后都信心满满的在纸上图画着。我随机找了五名学生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完成后,我让所有的学生找黑板上的“五个苹果”的共同点。学生很好奇,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黑板上的苹果,不时夹杂着疑问声:“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心里窃喜,学生看出问题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发现了,所有的苹果都带“把”。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又发现所有的苹果“把”全部朝右倾斜。我打趣地说:“昨天我给五名同学托梦了,让他们都画一样的苹果。”这时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紧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周围同学画的苹果,竟然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画的苹果都带“把”,而且苹果“把”都朝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从简笔画的角度来说,我肯定了大家的画法,赞许他们都有作为优秀幼儿美术教师的潜质,因为他们没有把苹果的基本形象画错,让幼儿一看就是一个苹果。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我给学生举了几个例子:我们从小接触苹果可能是从识图卡片开始的;小学教师在讲数学加减法时会画苹果做图例说明;小学美术课上也会偶尔画到苹果;初中以后除了吃苹果,很少有画苹果的机会了。学生听了纷纷点头,引起了共鸣。“苹果”这个物体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形象,或者说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说到“画苹果”就会是那个简单的造型。随即,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切开的苹果,学生茅塞顿开,似乎知道了我的用意,在他们的画纸上出现了被虫子咬过的苹果、吃剩的苹果壳、苹果手机标志等各种新奇的苹果造型。
最后,我向学生阐明了我的意图。各行各业都要有创新能力,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这种能力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又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触动学生好奇心,培养创造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若自己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學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性。”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幼师班第一阶段学习任务是素描,对于多半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素描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讲不好学生就画不好,画不好学生就不爱画,失去信心,不感兴趣。所以,我在讲素描中的透视时,先展示了运用透视原理画出的楼梯、房屋、桌椅等学;讲球体时,拿出自己用彩铅画的苹果,告诉学生学会画素描球体就可以画出和教师一样精彩的画面。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对原本难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变得好奇了,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幼师班很多学生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很多人甚至不喜欢绘画。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心。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表现为在课堂上不敢或极少发言,很少与教师交流,不敢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作业总觉得不好,上课害怕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欣赏,下笔时不敢肯定落笔,教师在旁边时常用手挡住作业或将作业藏起来等等。在这点上,教师应给予多多的鼓励和帮助。刘璐是2011级幼师班的女生,她性格豪爽,喜欢体育运动,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待幼师专业课不屑一顾的样子,一上美术课其他学生画画时,她就坐在位子上四处张望。与她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她不是不想画,而是觉得现在所画的东西太难,而且不是她想画的。针对她的特点,我并未批评她。再画画的时候,我找来了和我讲的内容相近而且是她喜欢的题材。慢慢地,我发现美术课上她能和所有学生同步进行绘画了。在作业讲评时,她的作品很有新意,所以我特意表扬了她有绘画天赋。最后,我热情地鼓励她继续努力,相信她的绘画水平能进一步提高。课后,她对我说:“老师,谢谢你,因为从来没有人表扬过我。”在以后的美术课中,她特别认真,作业也得到同学们的赞赏,这大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从此,美术课成为她喜欢的一门学科。
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进步,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可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还应促进学生主体性品格的形成。
三、在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作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作之时,人人是创作之人。”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机会,机会越多思维活动就越频繁,思维一旦活跃,也就诱发了创造力的产生。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讲完色彩装饰画内容以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很高,热情不减,我便组织学生进行了集体的壁画创作,他们的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学生被分成六大组,先集体构图,再分头绘画,最后把作品整合在一起。我帮助学生修改、共同校正颜色。我们又一起把作品张贴在学校的走廊里,组织了展览。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学习绘画的兴趣,培养了创造热情。所以说,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