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及调节策略分析

2014-05-30孙浩波张春艳

学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

孙浩波 张春艳

摘要: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激烈的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从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具体的调节策略,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理异常 心理调节 心理咨询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频发,呈不断上升趋势。大学生有朝气,有理想和抱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高、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与調节策略,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概念及具体表现

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当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适应客观环境,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不能保持协调、统一而失去良好的社会功能,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使他人难以捉摸时,则被视为心理异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情绪困扰

繁重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的压力很大,易受到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困扰。抑郁是以异常的情绪低落为特点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忧虑,感情淡漠,沉默寡独,悲观绝望。焦虑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负性情绪体验,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明确对象和内容,但是总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和压力,且又不能明确表达最终会发生什么情况。

(二)人际交往不适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目前,人际交往不适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常见的表现有嫉妒、冷漠、单相思、敌对心理等。

(三)自卑人格

自卑感是因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压抑、羞愧情绪的表现,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通常,自卑的个体自我评价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我评价过低,因而看不起自己,或者妄自菲薄,对自我缺乏信心。

二、心理异常原因的综合分析

(一)生理因素

首先,大学生在性的问题上容易发生心理冲突。由于大学生的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可能会出现行为失当,从而导致心理紧张、恐惧、羞涩和压抑。其次,遗传因素产生的如身材矮小、体重偏高、外表特征明显(不漂亮、有生理缺陷等)而产生自卑或心理障碍。

(二)心理因素

一是学习压力。所学专业非所爱、课程负担重等会造成大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异常。二是生活压力。包括不善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贫困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人际交往困难压力。这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还会因为没有倾诉对象,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致使染上网瘾、烟瘾等。四是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自卑、无安全感等不良情绪。

(三)环境因素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的过分放任或溺爱、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二是教育环境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教育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三是地域差异的影响。大学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和本土习俗所导致的可能是价值观的差异,必然引起大学生对人、对事、对物的不同看法。

(四)病理因素

躯体疾病或损伤,能造成心理活动的障碍或异常。如脑部位受损,会导致记忆衰退、思维紊乱、言语障碍、神志不清等;心脏病会造成感觉迟钝、注意力分散、神志恍惚等,以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和推理客观事物,无法在生活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调节建议

(一)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

父母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以及家庭变故、社会的变迁,均会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震荡。因此,尽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家庭和社会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高校也要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说服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社会应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并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二)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学校和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当学生觉得心理上或情绪上有如焦虑、郁闷、气愤、情绪不佳等不适情况时,就要通过适当运动、转移注意力或放松等方式,减轻压力,愉悦心情。

(三)要做好预防、治疗和促进发展三方面的工作

1.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检查。预防是针对广大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好办法。在新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应该找学生谈话,做心理档案。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班主任应注意跟踪了解和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综合发展。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拓宽咨询渠道。高校应积极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方式的咨询服务,如直接咨询、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这样就能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以及心理商谈的程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给大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异常。

3.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高校应通过发放心理教育专题教材,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心理学教师巡回宣讲心理常识以及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载体开辟心理保健的栏目等手段,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伍义务.大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和原因[J].中国商界,2008(4):265.

[2]吴会.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90-91.

[3]李莉.浅谈大学生异常心理[J].探索,2008(5):200-201.

[4]潘云军.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3):89-92.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多找几个名字
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慢下来,享受咨询的过程
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德育保驾护航
什么是心理咨询?什么是医学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