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羌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2014-05-30王飞芦杨
王飞 芦杨
摘 要:宁强羌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开发和利用宁强羌族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护古老的羌式建筑,举办各种羌族文化展览活动,如羌绣,傩戏表演等。宁强地区有丰富的羌族遗迹资源,政府应该抓住机遇建立一支专业的考古队伍,在自古羌汉杂居的宁强,这里形成了特色的饮食文化,政府应该抓住羌族文化大发展的机遇,打造宁强特色餐饮服务,从带带动宁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羌族 傩戏 宁强传统习俗 开发与利用
一、羌族和羌族文化
羌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三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羌民族文化。在羌族建筑、音乐,以及特有的羌族傩戏文化都有辉煌灿烂的成就。中国历史上羌民族主要长期生活在四川和陕西南部地区,在陕西南部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巴山周围的陕南宁强等山区县境内。羌族在宁强地区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陕西宁强和四川北川地区的羌族文化更具代表性。通过对陕西宁强地区羌族文化的现状调查和相关研究,可以反映现阶段宁强对于该县丰富的羌族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情況,从而为今后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宁强的羌族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羌族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羌族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主要包括羌族语言符号、神秘的羌族服饰、临山顶而居的村落布局、石砌的羌族建筑、民间习俗、民间艺术(如傩戏,歌舞、音乐、雕刻等)、礼仪节庆(婚丧仪式)等等。这些羌族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它们依然渗透在陕南宁强现代人的生活之中,由此可见,羌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性和其经久不衰的顽强的生命力。
羌人尚武,社会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在家庭中保留收继婚,对于种族繁衍,维持家庭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羌人的婚姻制度与汉人大致相仿。羌人在游牧时期居类似于蒙古包的毡房,丧葬为火葬,治病尚巫。羌人披发左衽,服饰以裘皮为主。
在信仰方面,羌族盛行泛灵信仰。泛灵信仰,即“万物有灵”,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一旦创造出神灵,也就崇拜成俗。羌族因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的神灵很多,凡是与人类生产息息相关的事物,几乎都由神灵来主宰。这主要表现为对天神、地神和自然神靈的崇拜。在自然中,天、地、山、树都与羌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被崇拜。此外,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等等。神有善恶之分,羌民祭祀善神,而请端公祛除恶神。一般羌族家庭还供有家神。如果家庭中有人从事特殊行业,还要供奉行业祖师。如石匠家里供奉石匠神,铁匠家里供奉铁匠神,木匠家里供奉鲁班,端公家里供奉伏羲女娲等等。
作为沟通神和人的使者,端公在羌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端公”是不脱离劳动而兼事宗教活动的人,在羌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诸如祭祀、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晦、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有其主持。端公的学习全靠心传口授,学徒须懂的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占卜、踩红祸、耍火链、打油火、翻刀山等。宁强羌族端公的主要活动有三个方面:一是卜卦;二是经咒;三就是祈求。
二、宁强羌族文化的开发现状
宁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宁强县境内众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震后,宁强政府对羌族文化做了详细的普查,并对受损的羌族文化遗迹做了更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
2009年宁强县被国家列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年宁强县举全县之力举办了川陕两省羌族文化研讨会。来自四川省羌学会羌文化研究的10余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与宁强县羌族文化工作者就羌族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同时,宁强成立了宁强县羌文化研究协会,出版了多期《羌文化研究》期刊。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宁强县政府大力推进羌族文化古迹的恢复,县羌族文化研究员和民间羌族文化保护者在宁强当地自发收集和整理宁强羌族文化遗迹,以及民间流传的羌族民歌。宁强县政府在宁强境内建设羌族文化博物馆,建立了以青木川为典型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宁强县政府在宁强县城东山修建了羌族文化博物园,园内陈列着宁强羌族文化研究者从全县境内收集和整理的千余件羌族文化实物,免费对社会开放,并聘请专业羌族文化研究者对来访者、参观者进行免费讲解。羌族博物园区以现代化的公园为基础布局,园区内修建了大量的羌族碉楼,羌族门楼,石刻与绘画等,将现代旅游与古老的羌族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着广大游客。
由于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县内多为贫困山区,交通极为不利,该地以原始的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随着2008年地震后国家的援建基本完成,国家对宁强县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和投入也明显减少,逐渐这个“短暂的春天”的发展机遇也随之消失。宁强县再一次陷入了资金的不足,以及人才和技术的不足和落后的状况。一些原本提上日程的文化建设项目也不得不因资金和人才的不足而告一段落。
文化为经济服务,由于宁强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宁强县境内的一系列羌族文化单位、羌族文化试验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一大批具有羌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够,景区内的设施和基本的接待工作不够完善,多年来一直处于无人管理和免费对外开放的局面,这也对羌族文化的破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宁强羌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文化为经济服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近年来政府和全社会所提倡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让“文化”尴尬地成了“经济”这朵“红花”下陪衬的“绿叶”。宁强羌族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挖掘潜力,在宁强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到宁强羌族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注意和发现宁强羌族文化的开发价值,以及我们应该重视到宁强羌族文化潜在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发宁强羌族文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保护古建筑
近年来,宁强县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只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当地文化保护、文化开发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前夕宁强县县城南街街道均为木制结构的房屋,店铺林立,俨然一派明清时期建筑的风貌,却在一场大地震中严重受损,随后政府并没有对其整修和保护,而是在一系列的招商引资和国家对口援建的政策下,这一排排古老的明清房屋在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中毁于一旦,随后在原址上修建起了现代化的冰冷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百年羌式老屋毁于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宁强县,诸如此类的古镇建筑很多,例如宁强县境内的胡家坝镇老街、铁锁关镇老街等均存在大量古建筑,但在近两年内几乎全部改建。
面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历史文化古迹的建筑街道,我们应该保护起来,对古建筑给予修缮、保护,或者将此类古建筑群整体搬迁集中复原,一砖一瓦都不应该毁坏,尽可能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在宁强县境内建立陕西地区乃至全国独具规模的羌族古建筑群落,以此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宁强县境内的羌族文化,使陕南宁强羌族文化走向全国,从而吸引更多的羌族文化研究专家,以及更多的游客,带动宁强县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宁强县政府和各文化单位应利用报刊、宣传栏以及现代新媒体等方式方法对《文物法》进行宣传,加强和提高当地民众对羌族文物的保护意识。县政府、当地文化部门以及基层文物工作者和广大民众必须认真学习文物法知识,真正领会其实质,在思想上明确岗位、职责,在工作上明确权利、责任,在协调上明确主次、度量。必须依法对造成文物损失的依照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治安、行政、经济处罚乃至刑事追究。
我们作为宁强羌族文化的共享者,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提出:破坏文物就是对民族犯罪,就是对国家、人民的犯罪。
(二)从“文化搭台”转向“文化唱戏”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近年来,当文化为经济服务,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遭到掠夺性的开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严重失衡,从而导致文化的地位和文化的长期发展性都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发展宁强羌族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借鉴长期来的文化发展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在开发宁强羌族文化资源的时候,应该从“文化搭台”转向“文化唱戏”。
利用羌族文化发展的契机,与四川等地的羌族文化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一支专业的羌族文化研究队伍,与其他羌族文化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形成羌族文化研究“兄弟单位”,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提高两地羌族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
举办全国性羌族文化摄影展、作品展、书画展和羌族文化征文。与国内知名杂志合作,共同举办羌族文化活动,邀请国内著名的羌族文化研究专家,艺术家和作家为羌族文化泼墨挥毫。借助外力和羌族文化自身的魅力,吸引宁强境内外的文化单位、企业关注羌族文化。以及带动宁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挖掘和发展宁强羌族文化的独特性。保护宁强各乡镇的羌式古街道,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羌族遗物,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羌族文化博物馆内集中展示,集中恢复和兴建被破坏的羌族房屋建筑,形成一定的羌族古建筑群,从而形成大规模的宁强羌族文化示范区。
(三)抓住机遇,建立专业考古队伍
宁强自古就有羌族人民在这居住的痕迹。2013年汉中市宁强县文物局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在该县胡家坝镇胡家坝村发现大规模墓葬群,经宁强县文物局现场勘查确认,这些由石头搭建而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墓室为清代羌人古墓,规模较之前发现的单体墓大很多。
据记载及考古发现,现在宁强县仍居住着少量羌族人后裔,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及其支流白水河流域,墓葬大都为单体墓葬,但没有如此大的规模。而此次发现的羌族古墓以墓葬群的形式出现,且不在这两个流域,还很少见。这对于宁强羌族文化的研究来说又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宁强县政府应该抓住机遇,引进外面羌族文化研究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羌族文化研究和考古队伍,从而扩大陕西宁强羌族汶华在国内的影响,带动宁强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四)弘扬羌族特色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宁强是羌族故居地,所以羌绣在宁强本地也十分盛行。羌绣是羌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羌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羌族信奉万物有灵,因此,羌绣在选材上多选取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尤以动、植物居多。
自宁强被划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后,羌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重视。羌族刺绣顺利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保护。2009年6月羌绣在陕西美术馆展出,受到陕西省各级领导和艺术家的好评;2010年7月,羌绣走出陕西,在上海世博会陕西馆展出,羌绣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就得到中外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一致好评,使宁强羌族刺绣引起国内外关注。
当下作为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宁强政府应该把握机会把羌秀做大做强,在宁强本地建立规模更加宏大的羌绣生产专业合作社,由政府统一引导、生产和统一对外销售,在羌绣的图案上增加对羌族文化和宁强本地特色文化的宣传。此外还有出版宁强羌族文化的相关书籍,加工和生产以羌族文化为主的纪念品,多方面全方位地为宁强羌族文化做好宣传和带动以羌族文化为主的地方性产业。
宁强傩文化丰富,傩文化包括傩的观念、文化根基、傩俗、傩歌曲、傩画等。羌人傩戏舞蹈者被称为端公,在宁强傩戏表演中主要分为“上刀山”和“下火海”等,这些傩戏文化都是表达羌人的祝愿、祈求以及辟邪驱灾。傩戏的表演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在表演过程中,宁强端公带上面具,与神沟通,载歌载舞,一片换了祥和的局面。宁强傩戏作为一种驱灾辟邪的仪式,经过漫长的流传和演变,在如今看来这种仪式中更多的是现代人所欣赏的音乐美和舞蹈美。作为宁强本地的傩戏文化,政府应该成立专业的傩戏表演队伍,引进外来专业舞蹈队伍和专家,让古老的傩戏文化,与现代的舞蹈音乐文化相结合,形成一中独具特色的宁强羌族傩戏文化技艺,從而带动宁强的旅游业发展。
(五)发展特色餐饮,打造宁强饮食文化品牌
宁强自古以来就以羌汉杂居为主,多元开放的社会意识使得不同民族间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传播和学习。千百年来发展至今,形成了当下独具特色的宁强特色小吃,如羌汉杂居的青木川地区,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当地的山珍及山林副产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黑木耳、茶树菇、长荪等,还有地地道道的土蜂蜜。辅唐十三花,与当地一代枭雄魏辅唐有关的菜肴,他不抽烟少喝酒,唯独喜爱山珍美味,辅唐十三花从上菜的先后步骤到菜品摆盘,从选料入菜到烹饪上桌都十分讲究,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和羌族饮食相互融合,十分注重食材的搭配调和,肉食菜肴肥而不腻、绵软味足。宁强地区还有根面角、菜豆腐、核桃馍、麻辣鸡等一系列宁强味道的特色小吃。这些作为当下宁强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宁强特色餐饮做出品牌,让宁强羌族餐饮占据宁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从而使得羌族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
四、结语
宁强羌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保留着大量的羌式古建筑,以及遗存的大量羌式生活习惯、民间技艺,已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随着近年来文化的升温,羌族文化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这为宁强羌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对宁强羌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全面提高本地区羌族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力,以及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感受古老的羌族风情,从而带动本地区与外界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文徽.陕南羌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3.
[2]王继盛,王明新.陕南端公[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3]吴元贵.汉中印象第29期
[4]程文徽.羌族文化——傩文化及其现状与保护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第27卷第1期p12——16.
[5]宁强县史志办编.宁强县志[M] .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李含矞.关于振兴宁强羌族文化的思考 华章 2012年第八期.
(指导老师: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