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政治课堂之浅见
2014-05-30陈伟
陈伟
摘要:一般而言,低效课堂有如下的表现:知识点讲授低效,设问低效,多媒体使用低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笔者认为要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学案;教是为了不教,加强学法上的指导;问题设置严谨,进行有效提问;注重传统教学,合理使用教辅工具;理论联系实际,让政治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再配以幽默生动的政治教学,从而打造有效课堂。
关键词:低效课堂;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74-2
一般而言,低效课堂有如下的表现:
1.知识点讲授的低效。
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重难点不突出,再加上如果不能很好的结合生活,仅仅是阐述空洞的理论,在上课的过程中,又缺乏趣味性,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了。
2.设问的低效。
在课堂上,提问是必然的,然而有些问题是否必要值得商榷。设计难度过高或者过低,对学情不够了解,这样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恰当的设问也是很有讲究的。
3.多媒体使用的低效。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信息量很大,文本切换过快,学生有时还来不及看完就切换过去了,另外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图片、视频,用得太多有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的我们都来不及浏览及消化那么多的图片、文字,何况是学生呢?
4.其他方面的低效。
教师上课缺乏系统性,上到哪里是哪里,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学法上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得不到章法,浑浑噩噩,效率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现在各种比赛很多,也有很多的公开课。教师们显然也是经过精心的准备,课上得很热闹,上完之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能力上是否有提升却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好课如何界定?笔者觉得,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效的课。“好课”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们的教材不是也打上了“生活”的烙印?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是教学相长的。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呢?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充分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学案
传统意义上的备好课要求教师能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相对生硬的语言和道理经过加工,把它们变得简单化、通俗化。然而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备教材之外,更要备学生、备学情。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科学设计学案。在“自主学习”里,我们可以用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它要求教师要提前总览教材,深入把握教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注意问题的序列性、系统性和可思考性。同时,学案是供学生学的,学案的设计不能仅仅体现教师的意志,因此,学案的设计也要注重“留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常规的课我们讲得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用来消化的时间就少,所以,在学案设计中,我们要给学生留出“空白地带”,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千万不要觉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依靠自己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提高效率,其实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材工”。
二、教是为了不教,加强学法上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在教学上也要如此。
想想笔者以前在做学生的时候,也是习惯上等着老师灌输,通俗的说,就是等着老师喂给自己吃,自己做了教师之后,研究教材自然而然地就上了一个台阶,也许是起点和要求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在教学中,笔者要求自己的学生站在一个更高地起点上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高频考点以及易混易错点,或者说教师容易设置陷阱的知识点。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再加以强化,就像我们先看题目中的材料,根据材料不妨猜猜下面可能会设置哪些答案,看看自己的想法和出卷老师想到一块去了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洞察力,自然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有了教大的提高。又如对于知识点框架的认识也很重要,尤其像哲学,首先宏观上要把握,就是说大体框架要求学生要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观上的掌控,这样学习哲学就能得心应手了,其他板块也是这个道理。
三、问题设置严谨,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求知状态,能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和活跃的气氛,而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讲究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需要在课前预设,教师在预设提问时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是机械地执行,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有的问题可能比较难,我们不妨适当降低难度,有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追问,进一步研究相应问题,另外,更是需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当堂生成一些有技术含量的问题。
四、注重传统教学,合理使用教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