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深化辽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4-05-30杨俐

科教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改革

杨俐

摘 要 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顺应现如今我国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趋势所向。本文以辽宁省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为例,提出了辽宁省高职教育在体制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这些方面的不足,同时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培养的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现如今我国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本文将以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自1997年辽宁省开办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对辽宁省各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办高职教育的院校数量、教师人数、招生人数也都在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底,辽宁共有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83所(点),其中包含了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45所,包括省属院校21所、市属院校12所、民办院校12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30所;其他8所。学校总数比起1997年辽宁省开办高职教育的15所增加了68所。2009年全省高职院校共招生9.37万人,在校生27.01万人。全省有4所学校为国家示范建设学校;3所学校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

1 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1.1 体制方面

自1997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可以看到辽宁省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辽宁省这个老工业基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辽宁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体制改革这个极为关键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格局缺乏活力。辽宁省截至2009年,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共45所,其中公办院校33所,占总数的73%,而民办院校仅12所,占总数的27%,与公立院校相比起来,这些民办高职院校规模小、地位低,也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办学体制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活力,难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2)以政府管理模式的领导体制效率低下。现如今,辽宁省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的设立主要是参照了政府的行政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行政部门的意志决定了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而专业的专家和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学术特点。

(3)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瓶颈明显。目前辽宁省各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投资体制仍然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这使得一些院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跟本科院校相比,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4)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尽管近几年来,各种行政审批手续都得到了大大的简化,但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仍然有限,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和招生考试各个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

1.2 专业设置方面

据有关资料的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07年底,从专业种类来看,辽宁省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共开设 73 个专业科类,占到了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涉及的 80 个专业科类的 91.3%,已开设 354 种专业,占到教育部核定的 838 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 42.2%,其中,财经(79.5%)、土建(68.6%)、旅游(61.5%)以及文化教育(59.1%)、公共事业(55.2%)比例较高,公安(17.2%)、水利(17.4%)、轻纺食品(23.7%)和环境气象与安全(25%)比例较低。从总体来看,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率基本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目前,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仍然有一些不足,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1)新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由于缺乏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了解不足,导致目前新专业的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专业的提出到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缺乏市场需求的确认,一些学校盲目跟风,无视自身学校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争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如文秘、会计、计算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等,这使得各个学校的专业十分雷同,所设置的专业不能贴近市场,导致在一定时期区域内毕业生结构性失调,缺乏前瞻性。

(2)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目前,辽宁省多数高职院校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成人高校改制而来。所以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原有的特点,一种是延续了以往的中专专业设置,而中专专业的设置难以体现高职特色,缺乏针对性;而另一种现象是模仿本科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成为了本科的“压缩型”。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都是国家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且各有其特点,高职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自己的特征,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3 课程设置问题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证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行业标准,又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辽宁省的高职院校也与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学科本位—市场本位—职业能力本位的变化,开始注重所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不仅仅注重人才的理论知识培养,还注重相应岗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使之适合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教育部“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思想的提出,一些高职院校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等形式,培养了不少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沿袭学科系统化模式。尽管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采取了类似本科的教学模式,即学科系统化模式,各类课程按照知识内容的顺序分阶段排列,课程设置体系按不同课程类型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的开出率明显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些学校由于经验的缺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压缩式”的本科,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和层次性,造成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混乱。

(2)课程设置缺乏指导,具有盲目性。某些高职院校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理解有所偏差,一种观念认为当地没有就业岗位的就无市场需求,也就没有必要开设有关的课程了;而另外一种则盲目跟风,根据市场的变化盲目设置课程,有些甚至不具备开这门课的能力。这些都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达到要求。

1.4 师资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中心,良好充足的师资力量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从 1997 年到 2007 年,辽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从 4661 人增长到了 10027 人,生师比也在不断提高,从 1997 年的7.67 到 2007 年的 14.80。其中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从 1997 年的 278 人到 2007 年的 2225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也是显著提高,从 1997 年的 1160 人到 2007 年的 3693 人。而辽宁省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目前辽宁省高职学校的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缺乏实践操作训练和专业技能,没有足够的实践和精力到一线锻炼,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新兴学科教师资源不足,学校为了克服这一情况,一些教师甚至是由其他科或专业转行的,真正有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比较少。

(2)“双师型”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但精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称为“双师型”),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有资料显示,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为34.8%,这与国家规定的80%的比例相去甚远。

1.5 教育管理问题

随着辽宁省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学校生源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教学部门管理范围比较广,涉及人数众多,不少学校教学运行调度的手续十分繁琐,使得教学管理人员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容易与其它部门造成冲突,管理上职责不明确,使得发生问题时就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目前辽宁省不少高职院校都已经在技术装备上解决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采用教学管理软件来管理教学,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工作人员的意识尚不到位,造成了大量的、低效的重复机械劳动,以往的教学管理数据也没有实现计算机数据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

(3)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表现在学校向学生单向要求型,对教师的教学也是条框约束,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而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本身来说,工作任务繁重、地位不高,也影响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妨碍了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

2 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型高等教育,其发展的历史不长,但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输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育体制、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之间的彼此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搞不好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方面。目前,由于国家的一些配套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制定相关政策,客观上影响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而教学管理方式僵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发展较为缓慢,教育方法落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学生也难以学到一技之长,因此,学校没有生命力,就业和招生困难,也就使得社会对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投入的资金较少,大多数院校仍然依靠国家财政支持,这就又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无法与普通的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素质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受制于师资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历史弊病的影响,加上教学管理理念的滞后,导致深化辽宁省高职教育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3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措施思考

3.1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高职教育改革要想得到突破,必须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突破体制的瓶颈,因此,在学校的办学体制、领导体制、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需要创新,首先在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上,应该探索由政府主导,其它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结构办学体制,改变以政府单一的办学的模式,改由当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建办学的体制,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发展,共享办学成果。其次是要在领导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在多方办学的条件下,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按照各方所持有的股份数量成立董事会,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再次是在财政投入体制上,应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上,改变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单一投入模式,各级政府应适时地制定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政策,大力提倡企业、银行和民间社会力量等合资办高职教育,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经费不足的问题;最后,应在下放各种管理自主权的管理体制上争取大的突破,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专业设置权、招生规模计划权、就业安置权以及人事管理权下放给学校,允许高职院校按照需要设置专业,实现全面自主招生,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董事会确定的规模或者由上级人事管理部门核定学校编制以满足师资要求。总之,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关部门应转变思维方式,紧跟时代脚步,逐渐推进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

3.2 转变思维,完善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转变思维,完善制度,以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益。首先,应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来确定岗位职责,防止责任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出现,同时设立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督机构和评价体系,其次,应大力提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采用现代管理手段不仅能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缩短了学校与其它部门的时空距离,还能方便实现对管理数据的横向分析,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积极地学习现代化技术,从以往的重复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再次,高职院校应转变思维,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充分认识到以往的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强调以人为本、人性化才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3.3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总的来说,高职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对于内部培训,应加快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师资培训机构体系,在培训中既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的人才结构,以适应专业变化的需求。辽宁省自2004年起,就每年为高职教育拨付双师素质教师专项培训经费500万元,由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专业教师800人左右,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这一点十分值得提倡。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高职可以从生产的一线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担任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定期聘请行业的专家、企业家举办有关讲座,这些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十分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3.4 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推进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注重社会需求,对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和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专业,同时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调整专业的方向和培养模式,同时,地区院校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中,应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才能办出特色,富有生命力。利用现有的资源,办好传统的特色专业,同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设置新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辽宁省为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要实现经济的振兴,产业结构由原来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这种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既能掌握理论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重视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能力为本位,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理论和实践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基础课程用于培养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熟悉工作环境,而实践课程可以安排在基础课程之后,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接轨,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全面考核,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天行,傅松涛,等.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 宋海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3] 董新伟.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4).

[4] 佟静,姜海珍.促进辽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5] 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辽宁省资料汇编.东北案例课题组,2009(6).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