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上缴七千万礼金为何难赢掌声
2014-05-30
凤凰资讯报 2014年7期
河南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2013年以来,全省数千名干部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共计7207.18万元。
这本是一條正面新闻,但是,网友们对这条正面新闻并不买账。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大省,那么多公务人员才有数千名领导上交7000多万元礼金,或许只具有象征意义,并没有触及到礼金问题的根本。
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礼金的积极意义无疑不能否认,但是网友的质疑也非空穴来风。从近来媒体曝光的一些领导干部的贪污、受贿案来看,一人涉案金额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案件并不在少数。这样看来,公众产生这样的质疑并不难理解。透过公众对领导干部上交礼金的不信任态度,也可以看出当前廉政建设与公众预期还有较大距离。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最近新华社仍有消息说,有的领导干部子女依然收受万元红包,对“实权领导还要意思一下”。
透过礼金问题,我们更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何那么多人顶风向官员送礼金,领导干部为何敢收礼金?从理论上讲,在法治不断健全、中央不断出台禁令的当下,领导干部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体制转型的时代,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依然很大,相关权力监督与问责机制依然没有同步跟进。
因此,对于司空见惯的礼金现象,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具有贪腐行为的领导干部与行贿人,让领导干部与行贿人从违法成本考虑不敢贪腐,不敢送礼金;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给公权力套上法律紧箍。督促领导干部把重大决策程序细节放到阳光下暴晒。比如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公众舆论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其贪腐机会。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