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秋白早期思想转变原因探究

2014-05-30高家军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复古

高家军

摘 要: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缔造者之一。从瞿秋白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看,其早期思想经历了复杂的转变过程。即从复古避世到理智厌世,再到托尔斯泰派无政府主义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复古 避世 无政府主义

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从瞿秋白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以及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其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复古和避世思想

瞿秋白在青年时期萌生复古和避世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家庭原因,是他十几年生活经历的必然结果。

(一)社会原因

瞿秋白出生于封建地主阶级中世代读书、做官的望族。在他出生的年月,封建王朝摇摇欲坠,家族生产制也濒临破裂,封建士大夫阶级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瞿秋白的家族虽已衰落,但绅士意识早已浸染瞿秋白的思想,希望恢复士大夫的地位,但又对造成其地位衰落的社会现实无可奈何,心生绝望,因而成了复古避世思想产生的温床。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制,但革命后军阀割据,战争连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曾使得许多热血青年迷惘、失望和悲观,复古和避世成了一时思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和几位同学从1913年起相约研究古文、诗词,陶醉于古代文化的探究,实际上已是后来复古避世思想的胚芽。

(二)个人家庭原因

瞿秋白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常州的书香门第。他父亲信奉道教,在生活态度上不求功名,与世无争,颇有隐者之风。瞿秋白从小接受封建传统文化教育,沿着文人士大夫的人生道路成长。因此,在他的身上带着许多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忍耐、逃避、优柔寡断、随波逐流,这是“文人”必然的性格。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独耽于老、庄,在中学时代就对老庄哲学研读甚勤,且能无师自通。

瞿秋白的“文人”性格以及自身对老庄思想的推崇,在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影响下,使复古和避世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其思想的主流,他也一直在这种复古避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

二、 理智的厌世主义

1918年,瞿秋白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理智的厌世主义。瞿秋白之所以能逐步摆脱先前的避世观,形成新的人生观,主要是因为佛教哲学和新文化启蒙的影响。

(一)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

佛教理论在于教人怎样摆脱人间苦海,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求得人生解脱。显然,这种理论对于深切感受了人生痛苦,试图探究人生问题而又找不到人生真谛的瞿秋白是有吸引力的。瞿秋白在北京,研读《大乘起信论》等佛学典籍,钻研佛教哲学,试图以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来解决人生问题。

(二)新文化运动促使其思想由个人转向社会大众

瞿秋白初到北京,就受到五四前夕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感染。启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向奴役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对于从小接受统文化熏染而尚未同传统观念决裂的瞿秋白来说,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在当时一片“欧化”声中瞿秋白却立下为“今文经学再生”而努力的志向。今文经学有别于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于文字的考据和论证,今文经学则倡导“微言大义。”正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使其从个人的小我转向社会的打我,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道路。

同是厌恶这个现实世界,但先前采取避世和复古的消极态度,而此时则采取向命运抗争的积极态度。瞿秋白的理智厌世主义思想,表现为“二元的人生观”。既为应付现实生活而努力,又积极追求救国救民。

三、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

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已取代民主主义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潮流。他们把这种新社会描述为:“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全世界的无强权的无阶级的社会”,则明显没有分清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具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在他们这种兴趣和爱好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

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的大事变,不仅要追溯它的社会原因,更应考察它的文化根源。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们都想在生活的現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封建贵族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揭露和对未来的无产阶级社会的热情颂扬,是俄国革命运动的一面镜子。无政府主义理论则具有适合于有社会理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特性。

(二)文化心理的契合

瞿秋白当时的情感经历和文化心态,正与托尔斯泰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因而托尔斯泰的思想能够在他心中引起共鸣。瞿秋白在五四之前就开始封建传统观念决裂的心灵历程。他后来言及这种思想情感时,曾以“忏悔的贵族”的心情自况。瞿秋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看到了本阶级的腐败,开始向西方寻找精神武器,但在情感和心理上,同传统文化仍有着难离难舍的联系。托氏用儒家学说来印证自己反对一切专制的思想;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并把它发展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非暴力主义理论;又发挥了佛学等宗教学说,强调“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主张用良心和博爱精神去感化万物。托尔斯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引起了瞿秋白的认同。

瞿秋白的思想转变历程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对传统文化存在认同感。残酷的社会现实又迫使他们目光从传统文化挪开,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瞿秋白1920年赴俄,路上的所见所闻,使他开始反思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寻求真正适合中国的道路与思想。

参考文献:

[1]瞿秋白.多余的话[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22.

[2]瞿秋白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8-30.

猜你喜欢

无政府主义复古
Old Is Gold
秋日的复古之约
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及早期无政府主义运动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
论我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表现及加以肯定的行为
重返八十年代复古态度
复古“轻”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