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科学探究 品味化学生态
2014-05-30华霞
华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所以清澈灵动,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人,而今天的化学课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有了科学探究这一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新課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全市的课堂展示月上,一节展示课——《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师通过潜心研究大胆尝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交流等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也让我们品味了化学课堂的生态气息,使我对科学探究和基础实验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依标施教,凸显三维课堂
2011年版新课标延续了实验稿课标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倡导,但更清晰地突出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并明确规定了学生必做的8项基础实验,这8个基础实验大多以知识验证性或技能操作性为主,而基础实验3属于仅有的探究性实验。如果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不仅内容简单、枯燥乏味,更不能突出实验的探究性。教师通过对教材和课标的潜心研究,把实验内容进行重新挖掘和充实,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实验、多次的讨论交流总结等手段,不仅较好地巩固了“物质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目标,也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了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加热等几种基本实验技能,并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对比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较为完美地达成了三维目标,也显示了教师较强的理解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二、精设环节,还原本色课堂
所谓“本色课堂”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要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而环节构成了课堂的整体,也把握着课堂的走向。这节课教学设计精巧,课堂环节流畅,从体验到寻找再到设计,整堂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又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可谓一气呵成。这节课首先以“水火相容”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惊叹声和矛盾冲突中开始学生的探究旅程,也为后面的设计实验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除了书上的原有实验,老师还补充了面粉、葡萄糖和碳酸钙加热等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更明显的实验现象感知不同物质可燃性及着火点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物质的燃烧条件,并巧设一连串的问题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目的和设计方法,从中感悟对比实验的思路。学生实验选材酒精、水、面粉、葡萄糖、碳酸钙、蜡烛等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所以也符合了化学来自于生活的本质特点。在寻找对比实验环节,老师播放白磷与红磷的实验视频不仅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而且还避免了对实验室环境的污染,将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尤其是运用表格让学生分析变量,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此时的课始实验解密前后呼应,顺理成章地引领学生进入对比实验的设计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列举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并思考分别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又让化学走向了生活。最后又以一个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和一个科学问题结尾,欢迎大家走进科学,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也符合衔接教育的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所有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自始至终渗透化学思想,在真实有效的探究实践和追本溯源中,演绎了化学课堂“做科学”的求真本色。
三、关注成长,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突出发展的课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例如在学生体验对比实验前,老师先展示实验技能,每个问题用填空形式突出操作细节,而每个实验的操作步骤都让学生齐读,既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又言传身教了实验的严谨性,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听到不时的叮咛和提醒“取用药品用药匙、药品取半药匙、烧完后放在石棉网上、要相互配合”等等,表现出老师对学生实实在在地关注;例如对于对比实验,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从先思考老师的设计目的,到思考自己设计怎样的实验,再到如何设计实验、设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最后思考要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结论的科学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路脉络逐渐清晰,思维能力逐步提升,通过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全体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从领受到领悟再到提升,课堂成为了学生思维成长和能力提升的乐园,诠释了生态课堂的真谛。
四、捕捉细节,催化生成课堂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教”上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一节优秀的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更有利于师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养成。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存疑,不求一律,例如当学生加热面粉和葡萄糖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时,先统计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现象的原因;当学生设计方案中用到橡皮塞时予以点拨和赞赏。正是这些细节的捕捉,保证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课堂上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给学生一次生成的机会,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当然课堂本就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如果课堂上教师语言再精练些,减少一些重复的话语,就能给学生腾出更多思考交流质疑的时间;如果在板书中能呈现“探究、对比、控制变量”等关键词,就能更加突出这节课的重点;如果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在评价中比较反思调整,就更能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果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主动地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那课堂上就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但是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有待完善的课才是真实的课”,科学探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缺陷才显得更加生动真实,而这样的化学课堂也因此更加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