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2014-05-30刘洁
【摘要】語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教育,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可以达到诸多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语文教育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45-01 面对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十分普遍。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教育,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可以达到诸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更应该紧紧抓住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来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祝福》这篇小说,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还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所以,怎样能让学生深入地读下去是我思考的重点。因此,我将这篇文章的学习设置成一次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一个主题活动——剖析祥林嫂之死,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认清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目的。
〖活动1〗你认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小说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哪个嫌疑最大,应对祥林嫂之死的负责任最大?
在这个活动中,务求让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小说中的重要信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外在的细节,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出人物行为的本质和祥林嫂之死的根源。
〖活动2〗寻找隐藏的凶手。有人说祥林嫂也该为自己的死负责,你认同这种看法吗?除了这些人,还有没有你认为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的人?
〖提示〗在第一个活动中,各个小组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仍然有没分析到的人物。这个活动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拓展思维角度,挖掘思维深度,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
学生深入品味文本后,引发了对“祥林嫂之死”的深入探讨和争论,这时我让他们上网上去搜寻解读《祝福》的文章,我还提供了一些参考性文章,比如《一个蜷缩着的灵魂》、 《驳<祝福>分析中的一个传统观点》、《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思考》、《谈<祝福>里的钱》等文章以供学生拓展阅读。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通过网络资料的搜寻和整理加上自己的思考,他们将这一问题整理成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写了不少很好的文章。
通过这一活动,我更加明白: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当他想攀得更高,走得更快时,他需要足够的帮助。这时,一个老师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在某一个问题上,我们给学生的帮助和启发也是有限的。而网络就给学生打开了另一个空间,网络世界有足够多的不同观点或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评判、思考、领悟。
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解读周朴园》
教师在课前制作好上课用的网页,将网络上的各种资料加以筛选组合,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便利。
环节一:提出问题
周朴园究竟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冷酷自私的资本家?唯我独尊的封建家长?还是温情默默的老者,痛苦孤独的悲剧性人物?
环节二:自主探究
选择解读的角度,也可以自己另拟角度探究。
①人物关系角度
如怎样理解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后的心理变化,他对侍萍有没有真情?周朴园在繁漪面前是怎样的一个丈夫?他爱繁漪吗?周朴园和三个儿子的关系如何?他是寂寞的老者还是专制的家长?
②戏剧冲突角度
他和侍萍及鲁大海的冲突实质是什么?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联系周朴园的悲剧命运,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发生在周朴园身上的一切究竟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他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吗?
③戏剧语言角度
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发表初步感想。
环节三:合作学习
①寻找同伴形成小组,分工阅读网页上提供的资料,提取主要观点。
如文字资料:《雷雨下的道德沦亡—透视周朴园的多重性格》《周朴园在<雷雨>中的形象》《叶公好龙式的情与爱—兼说周朴园其人》《救赎:周朴园的性格本色》《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与陈白露比较》《谈谈<雷雨>中的人物》《人性的生存悲剧》等。
②个人反思,通过阅读重新思考自己初步分析阶段的结论。
环节四:解决问题
在网络论坛发布反思的结果,进行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主持人要组织本组成员通过讨论形成本组观点,须包括以下内容:主要观点:分论点一:支持材料:分论点二:支持材料:……各组利用word、powerpoint等网络软件进行演示汇报。分组汇报时,其他各组作为观察者和聆听者,填好评价表,作好必要记录,并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演示汇报互评表及个人自评表略。
三、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意识
在我们学《唐诗宋词选读》时,学到了”唐五代词”这一单元中的李煜的两首词《乌夜啼》和《浪淘沙令》,再加上原来必修中就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很多同学对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人生发生了兴趣,我就借机让他们去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汇总整理,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从李煜所经历的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悲剧,有的从他的性情上去分析,有的还挖掘出了他与大小周后的浪漫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并写出了一系列专题性文章,把写词的李煜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人物,丰富了文本内容,更有利于同学们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网络亦是如此,网络技术是教学过程的辅助,但切不可完全代替教学。语文学习中,只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撩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诱发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目的。传统语文学习中的美读与涵咏,特别是对古诗文、散文学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满地黄花堆积”的哀婉,一记离曲,一曲悲歌,这其中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网络难以演绎的。即使一个惟妙惟肖的课件又怎么比得上眼前老师一段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朗诵?怎么比得上师生之间共同的涵咏与体味来得真切?
今天,面对内容、形式尚未得到合理规范的网络,它虽然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但网络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使得不少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作品和观点充斥其中。与此同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也应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再加上对网络内容的去粗取精才能将课堂打造成一个丰富而又充实、民主而又闪耀着思维智慧的课堂。
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现阶段必须依托经过反复锤炼的教材,而并非充满着太多不确定、随意的网络。教育要使人走进网络,但教育并非必须依赖网络。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和广阔的网络阅读空间,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借助网络,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知识面,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网络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宋红梅,王黎明.论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小学电教,2008
[2]杨琼.浅谈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职业,2009
[3]杨东红.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势与误区. 甘肃科技,2009
作者简介:
刘洁(1982-),女,湖南茶陵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