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2014-05-30曹云鹏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人文精神

曹云鹏

【摘要】作为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学习时能够摆脱应试的绳索,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使学生具备人文精神,那么,学生就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文学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精神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6-01 在当前的大学文学教育改革中,与以前单纯地强调工具性不同,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并重是一个新的思路。相比较而言,工具性的学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字、词、句、语法、修辞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容易把握。然而,关于什么是人文性,又应该如何把握就是个令人费神的问题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其实,不管是将语文指称为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它都只能是一门人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人文性。当然,比之语言的学习,文学学习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深刻[1]。

一、文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文学的人文性与其人文学科属性息息相关。人文学科在西方是人类社会三大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一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科系的学科,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自然现象,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都研究人类自身和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比较外在带有物质性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经济学研究;而人文学科研究的是比较内在的关于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与心灵世界、精神现象相关的问题,如宗教学、文艺、文艺理论、哲学和历史研究等。从研究方法来看,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大多建立在“定量化”和“经验性”的科学实证方法的基础上,它们也研究人,但研究的仿佛不是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如用讽喻性的话讲,人是作为机器与数字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的;而人文学科则是评价性的学问,其根本的研究方法是情感性的体验,是非实证的价值评价。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根据一定的历史理性看来是合理的某种知识。所以,其最终指归是人本主义,在这里,个人的欢乐和痛苦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力量的。总的说来,正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处理的是“我—它”关系,人文学科处理的是“我—你”关系。在“我—它”关系中,研究对象(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是作为“物”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只有在“我—你”的关系中,研究对象才获得了活的生命。这时,主体和研究对象是一种情感上息息相通的交融关系。正是在这种关系中,人性因素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

二、文学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就文学这一人文学科来说,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文学的某种知识,而是为了获得某种人生体验,获得对人的新的理解。阅读文学中虚构的人、事、情感与思想,其实是在阅读自己,是在和自己对话,这正是“我”和“你”的关系,“你”即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我”。文学是人类用语言的方式对人类自身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审美方式的言说,对它的阅读、阐释和理解——这正是中学文学学习的任务,应具有的主要不是那种教条化的实证的科学方法,需要的是以诉诸于情感体验为基础的价值评价的方式,这正是人文性赖以产生的根源。因而,中学的文学学习主要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某种枯燥的教条,它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为了通过阐释和理解艺术,进而理解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就这种意义来说,我们才能理解那个源于俄罗斯本来是指作家而非教师的神圣使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体验教学既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关注用知识开启人的心扉、充实人的情感、培育人的精神,关注通过人文课程的教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揭示出人的个体潜能之所在,并为这种潜能的发挥和飞跃凝聚起巨大的情感力量和意志力量”。“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异质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而是从调顾人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积极运作的态势,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与心灵的美善。”人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并不是说开设了人文课程,或是多开几门人文课程就一定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学生把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需要通过相应的过程、途径和方式。对此,体验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与意义。在以情怡情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起来。“人的情感发展不是生理现象的自发过程。虽然情绪发动的‘重镇在人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但情感的质量水平怎样,是与大脑皮层的额叶前部及其认知加工分不开的。通过思维操作,使用语词概念使情绪能量的释放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即有控制地表达,从而调控情绪活动使之体现为社会—文化—心理水平良好的情感。”“形真”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3]。

如果把文学与美术、音乐进行比较,显然,文学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文字来表现美,而音乐、美术是通过声音和色彩来表现美,尽管表现方式不同,形象各异,但它们是相通相融的。在文学教育课中,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优美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课文所描写、蕴涵的美,让学生经历作家创作时进入的那种情境,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课文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在艺术课中,可通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来描绘音乐、绘画中的美,使艺术中的美更意味深长[4]。

综上,文学担负着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光荣的任务。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将无从谈文学的人文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學教育成了情感教育与人生教育,一个学生对语文这一人文教育理应比对数学、物理与化学等自然科学教育有更多的人文期待。

参考文献:

[1]陈桂华. 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与“失”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89-91.

[2]左慧青. 人文精神的传承——浅析大学语文中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183-185.

[3]孙云霞,陈立媛. 弘扬人文精神 实现人文精神与工程教育的融合[J]. 青年与社会,2012,01:88-89.

[4]王海青. 浅议看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J]. 才智,2012,09:102.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人文精神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