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2014-05-30吴飞
吴飞
当前青少年儿童缺乏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诚信法制意识淡薄,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告诉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将面临严峻挑战,任重而道远。然而在当今学校德育的现状是,教师往往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进行道德灌输,全然不顾学生认知实际,使德育流于形式,效果令人堪忧。“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无论我们构建的道德目标多么全面合理,无论我们师生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路途中的态度是多么虔诚,付出的努力多么艰辛,如果缺乏合理的德育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具有生活气息的德育资源,让德育“校本化”,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虽说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但是广开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事及物,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一、立足环境育人,让走廊会“说话”
在学校德育中,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环境育人是我们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楼的走廊,如何布置?我们一改以往那种支离破碎的“粘粘贴贴”的做法,加大知识的容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阵地作用。我们在各层楼上分别布置了以地理历史、经典文化、德育故事、世界名校等為主题的文化长廊。课间,学生在长廊中指指点点,念念有辞,让人欣喜。这种“浸泡”式的学习方式,让育人变得了无痕迹。
二、立足文化传承,让节日变成“行为”
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气节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充分挖掘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用行为来诠释节日,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如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到来时,学校都举办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让学生学会感恩;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里,学校都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他们自强、自爱、感恩情怀。
三、关注社会动态,让新闻进校园
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折射出一个民族时代精神。我们利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鲜活的思想教育。如,藏独分子制造拉萨事件期间,我校与主流媒体同步,在学生中间进行了宣传报道,使学生认清了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本质;在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之时,我们及时组织学生搜集图片和文字,做模型,出手抄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航天知识,对其进行爱科学的教育。随着南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走近南海,了解南海”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展板,进行征文比赛等活动,明确了南海争端的原因,并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才是保证主权不受侵犯的根本,从而增强了作为祖国未来一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整合德育资源,让社会变成“大课堂”
学生首先是社会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影响教育的三大因素,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就成了德育的主阵地,但是,德育也同样受社会家庭的影响。我们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商铺、社区(敬老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感恩社会的教育。其中,为期一年的“童心情系老字号”系列活动最为典型,参与学生达1000余名,他们借助文字、图片等形式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着周村的过去和现在,展望着灿烂的明天,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每年都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由学校、社区和政府机关联合举办的“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下就树立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把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评选颁奖仪式,作为每年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动人事迹,并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坚持以人为本,让自主管理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 学会自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张的自主管理,不仅在于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施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学校设立了“校园文明监督岗”,学生轮流值班,对校园卫生、自行车摆放、两操、到校等进行常规检查,并及时总结,表扬先进,鼓舞后进。同时我们采取每周一次“反思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反省自己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不足,让他们体会到是非曲直,学会做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改正失误的人。
六、完善激励机制,让评价引领发展
我们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目的,在每学期末,结合学校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以及各种活动和学生在班里的表现,都进行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确定了“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爱班之星”“助人之星”“进步之星”等几十种校园之星的评选,通过校园之星的评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情景化、生活化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建立道德标准的有效方式。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谈道德观念、道德标准,那么德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追求有效的德育,就应该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让德育回归学生生活,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化无形为有形,变成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