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建设研究
2014-05-30张金茜
摘 要:目前随着全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涌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课程模式与设置的弊端,进而推广学科大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群的建设,形成了以“宽厚、复合、开放、创新”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目标、模式与过程的转变。本文将对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建设进行探讨,理清国内高校大类课程建设的脉络并发现其存在问题,为大类专业课程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的更好发展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类专业;课程群;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作者简介:张金茜,女,2012级西安外国语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1
一、高校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的设置
专业大类是将若干个属同一学科的专业组成专业类,是多个专业的集合,专业是单一和独立的。大类平台课是相近学科的共同基础课,是学生进入相关院系的基础平台。课程群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一系列课程。这种相关性可以是同专业内具有衔接性的系列课程、不同专业间共同开设的但要求有所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教师、院校或专业间开设的相同课程。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层级关系的,其所包含的课程可以是在一定限度内动态变化的。而课程群的建设也就是基于学科大类平台开发的交叉融合的课程。
研究型大学中成功开展大类专业平台课程以及课程群建设笔者以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二者在大类专业平台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虽做法各异,但成功经验相似。
1. 教学目标体系的精确定位。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秉承重视基础、尊重选择、因材施教、鼓励创新的优良传统;发挥北京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加强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允许多种教学模式共同存在与和谐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点,以教育的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实现由培养行业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转变,逐渐形成了以“宽厚、复合、开放、创新”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2001级学生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03年修订培养计划,开始以“按院招生、按院培养”为特征的宽口径、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 科学的课程设计及合理的专业划分。北京大学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选择,通过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根据院系专业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学校设立了理工,文史,社科和经管四个学科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开设了近百门课程。学校对学生的修课学时及学分也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各学科大類平台所确定的平台课学分属性既包括必修课也包括选修课。各院系的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分别选择了某些大类平台课程为学生的必修,其余大类平台的课程作为选修。学校在建立平台框架时,确立了三大模块的学科基础,也十分重视基础课程,在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前沿课中设置有学科交叉、科学前沿的系列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
3. 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和完善的数字信息化系统。尤其显著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教学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在全面满足教学管理实际需要的同时,能够持续适应和支持学校本科教育观念、培养模式的改革,体现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与此同时,高职高专的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以下笔者以广州电子信息学校与余姚市职成教中心为例,对大类专业平台课程的成功构建进行阐释。与研究型大学截然不同,高职高专类学校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设置时也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高专类学校所追求的共同的办学指导思想。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结合广州市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的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发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计算机软件新专业,分有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三个专门化方向,既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也推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提出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作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2. 灵活的课程设置,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确立了“大专业、活模块”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基本模式即设立一个宽口径的、适合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的“大专业”,把其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段,由基础课程模块、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互相配合,共同组成对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具体操作时,该校把原有的电子技术、通信设备、计算机运用及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合并调整为新的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和智能技术三个骨干专业,使得专业的口径更宽、专业知识内容更广、就业适应性更强、更能体现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综合上述高校关于大类课程及课程群建设的经验,不难发现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等方面相差各异。由于重点研究型大学一般教学质量较好、科研水平较高、教育资源也较充足等显著优势,因而其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它不仅促进了教师或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也带动了教育内容的知识更新和跨专业的知识复合,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类院校由于更趋向于职业化和市场化,就业优势更加明显,其大类专业整合也是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探索自身的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建设之时,必须做好自身定位,认清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规格,切勿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不顾学校自身条件。在推进大类专业课程及课程群建设之际,务必做到与自身学校发展相结合,为其更好的实施打下根基。
参考文献:
[1]林忠钦, 陈关龙等. 创建大机械本科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2004
[2]许孟列. 职业学校实施大类专业教学的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