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2014-05-30朱涛包西平
朱涛 包西平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要注意的问题、要做的具体工作和如何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几个方面阐述了“校企合作”办学途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 可编程控制器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6-02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图片、视频、课件、试题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
可编程控制器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由此企业对熟悉可编程控制系统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将增加,目前适应这种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课程,开设并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机电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好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关键。如何将这些成果落脚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并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一、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要注意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将专业前导课程中学习的机械类、电类知识与相关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综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装、调试、维护、故障排查等岗位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做好准备。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强、难度高、知识面广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单向灌输,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岗位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领域的创新。在教学中,应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力组织教学内容,按学习型工作项目组织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为课程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将“教、学、做”一体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必须实现“岗位、课程、证书”的融通,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一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下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三是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提供终生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资源建设要做的具体工作
1.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强调“工学结合”。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内容,特别是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中,能够支撑培养岗位职业技能的知识是教学的理论内容,而技能的培养与形成过程是教学的实践性内容。
2.学习情境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合作,选择开放的,典型的行业实例作为拓展项目,让学生通晓自己所学是如何致用的。
3.教学环境建设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符合教学要求的软硬件,确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确保拓展项目内“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必须在真正车间或工厂完成。
4.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建设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让教师讲授与操作演示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实际练习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个班级教学的质量。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方法,综合两者给定成绩,并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维修电工高级工认证考试,对于通过者,课程最终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和真实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深入企业现场采集重要的是图片与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并建立符合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等级的试题库,案例、媒体素材、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等等。
三、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在利用教学资源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以下五方面的结合。
1.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刻把握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即将工程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認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难点内容采用现场讲解、工程录像、教学模拟系统演示等。
3.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中安排了一部分的选学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选学,课程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指导。因此,将所有教学素材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有关内容,包括课程教学PPT、标准文件、工程实例、课程资源库等,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和条件。
4.技能培养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技能训练中,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专家担任指导老师,以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程实际需要相一致。
5.行业标准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课程组根据机电一线技术人员的应知应会要求,开展专题研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改革了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及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融入考工,促使学生结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戈里. 基于工作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J]. 广西教育,2012(15).
[2]杨筝.高职电气CAD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3).
[3]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20).
作者简介:
朱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