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促教,借美助学
2014-05-30付光勇
【摘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他们对美的向往,对美的期盼与渴求犹为迫切。然而,现实中的物理教学却严重缺失美育,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情感;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文章从多角度分析并结合实例简述物理教学中美育的意义和措施。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49-02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物理教学的现状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过程,或是到实验室进行简单验证,学生与教师都缺失了享受课堂之美,如此枯燥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物理课的态度也由开始的喜爱逐渐转变为失望甚至厌烦,只得感叹:物理难学!其实错不在学生,更不在物理学科本身,而在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没有挖掘物理之美。如何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由“苦学”回归到“乐学”?物理教学需要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概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物理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等,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充分展现物理之美,使物理教学不仅仅有知识点,更有“美点”与“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狭义的美育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定义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学生生活的重心在学校,他们对美的理解主要是指对学校生活、学习状况的一种整体的良好感受。学生有爱美的共性,美育具有愉悦性,能使人在审美体验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物理世界充满美的元素。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美育,就可以给学生在物理知识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带来美的享受,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出内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美育能发展学生的智力。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感知、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美是以感性的、直觉的形象为人感知的,美的形象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可以激发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跃升。例如牛顿由落体运动想到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想到月球运动,由月球运动想到行星运动,从而想到万有引力。
物理新课程理念: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显然,新课程理念要求物理课不仅要关注物理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收获物理学习的实际价值。否则,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只能被动地学,体会不到物理之趣,感受不出物理之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渗透美育能有效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二、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构建与实施
物理教学是否真正体现出了美育元素,学生才有话语权。结合学生在课上表现及课后反馈,阐述构建物理教学中美育的初步看法与实践体会。
(一)物理教学中的美育需包涵“科学美”
物理之美,是一种科学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把物理学之美分为三类:即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之美去启物理之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物理,愿意学习的,是因为他们对物理有兴趣,体会到了物理之美;反之亦然。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在矿泉水瓶(没盖盖子)底部钻一个小孔,向里面倒水,会看到水不断流出。此时我抛出问题:“如果把盖子盖上拧紧,水还会流出吗?”“不会”“不知道”“流的慢些”“还是会流出吧”……
孩子们兴奋地答着,脸上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那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现在就拧紧盖子揭晓答案。”当一位学生现场拧紧盖子,学生看到现象之后,一部分喜悦,一部分眉头紧锁:“怎么会这样?”还有的学生叹道“真神奇!”“想知道原因吗?”“想知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学完本节课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此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原因在于充分利用了物理的“现象美”、“奇异美”。
(二)物理教学中的美育需包涵“情感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具有不稳定性,特别需要教师、家长的引导、关怀。
教师与学生相比有闻道在先的优势,人格上却是平等的。课堂上,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自导自演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是其心理最脆弱、最敏感的,如果处理不当,会深深伤害学生自尊。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某学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但他却回答错了,受到了其他学生的嘲笑。这时,他就特别需要老师的支持与鼓励,获得心理的安慰,否则,他可能永远都不会再举手回答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出错时,老师要包容他们的错误,然后以善意的引导,寻找错误之源,修正缺失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失衡的求知心理得以平衡,这样才体现出了物理教学的“情感美”。
(三)物理教学中的美育需包涵“生活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认知心理需求是兴趣的“原动力”。“原动力”要真正转化成为兴趣需要好的载体来激发。物理学的知识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生活知识规律的提炼,让物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的核心知识多以理论来阐述,教课书内容多是用书面语来表述的,具有抽象性、专业性的特点,学生面对这样的语言必然感到索然无味,也难以理解。教师需要对这些语言进行再加工,使其具有“生活味”,转化成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物理中用专业术语阐述的一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也无法联想,老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来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
实例: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可以完成许多有趣却又富含丰富物理知识的小实验:①利用清水、盐水、鸡蛋可以完成物体沉浮实验,体验浮力原理。②利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广口瓶完成“瓶吞蛋”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些实验器材的原材料都来自生活常用品,易找易得,利用这些器材完成实验能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物理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
(四)充分渗透了美育的物理教学必减负而高效
减负是手段,高效是目的。真正的减负,不只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和学习时间,更应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安全感的学习环境。
“减负”与“高效”相辅相成。不具备高效的物理课,学生虽感觉轻松,但他们学不到足够知识,内心必感空虚,因为缺失必要的紧张感和挑战感而无法获得成就感,认知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当然也无法体会物理之美。反之,在物理教学中老师为了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心感受,学生的“学”跟不上老师的“教”,必然导致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得辛苦,这样的物理教学低效而无美感。
电学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怕学,老师怕教。许多老师的做法是,先给学生讲解大量例题,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施行“题海战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对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从一道简单典型题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求解;然后再改变设问方式、改变部分已知条件,逐步增加设问难度,引导学生把这一类问题彻底搞明白。用这种方法来研究问题,表面上看解决的问题数量不多,但质量却很高,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增加理解深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实现了高效而减负的物理教学。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生之实际需求,亦是新课标之具体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理解之心,宽广之怀,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创设情景,优化策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尊重学生心理需求,让每一堂物理课都充满美育的元素,让学生享受物理之美。
[ 参 考 文 献 ]
[1]郭如松.让物理课堂成为幸福课堂[J].物理教学探讨,2013(11上):13-15.
[2]杨振宁.美与物理[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2(3):4.
[3]汤爱萍.幽默在物理教学中彰显魅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0,(6上):23.
[4]付光勇.把生活融入物理课堂,让物理走进生活[J].物理教学探讨,2014(4):14-15.
[5]谢云,幸福教师五项修练[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