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消退影响探讨
2014-05-30肖桂红
肖桂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消退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观察组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连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超敏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TG、TC、LDL-C、H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LDL-C、HDL-C、hs-CR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MT、斑块厚度、直径、面积均较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结论: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效果较为显著,利于血脂的降低、斑块的缩小,阻断斑块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斑块;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56-01
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动脉的内膜上,形成了一些类似粥样的脂质物质,逐渐堆积成白色斑块,常见于中等以上的肌性动脉[1]。临床显示,冠状动脉和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不断增大的斑块会引起动脉狭窄,血流不足,或斑块增大脱落阻塞脑血管,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基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促使颈动脉斑块消退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栓形成等非调脂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2]。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观察其斑块消退的作用,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1.5+3.5)岁;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0.5+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3],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管中层一内膜厚度(IM T)≥1.5mm,LDL-C>2.6mmol/L,TC>4.68mmol/L;排除严重心脑肾疾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斑块大小、斑块部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检测方法:采用Philips iE33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MHz。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对侧,测量前在安静状态下休息20min,分别行纵切及横切检查。具体步骤为,从锁骨内侧开始扫描颈总动脉情况(以横向平扫的方式),逐渐向头侧移动探头,扫描颈动脉分叉,在跨过颈动脉分叉后依次检测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外动脉情况[4]。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并检查有无斑块、大小、形态、质地、范围等。共测量3次,计算并取平均值,若存在多个斑块,选择最厚的IMT部位并标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检查。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1)口服;对照组服用10mg/d,观察组服用40mg/d,连续服用6个月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1)生化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別测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记录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径、厚度、面积、颈动脉IMT。(3)不良反应。用药后1周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及肌酸激酶(CK)。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表示,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取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两组TG、TC、LDL-C、H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LDL-C、HDL-C、hs-CR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比较,见表2。观察组IMT、斑块厚度、直径、面积均较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和CK均正常,治疗后观察组出现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但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继续服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进一步升高。两组均未见肾功能、CK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颈动脉斑块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脂质代谢异常、动脉壁炎症密切相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脂质代谢的紊乱[5]。胆固醇升高后特别是LDL-C通过有损伤的内膜进入动脉壁,在各种氧自由基及脂氧合酶的作用下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单核细胞对其有吞噬作用,促使其形成泡沫细胞,使脂质在局部聚集,刺激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着,诱导形成粥样斑块[6]。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颈动脉和冠状动脉,故冠心病伴发颈动脉斑块较为常见,是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之一。因此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斑块,通过药物治疗等内科手段及时干预,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是本病治疗的关键[7]。
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8]。可降低TC,特别是降低LDL-C,从而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同时,还可通过对内皮功能进行调整、抗凝、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使生物学多效性得以发挥。最大幅度的降低心脑血管的终点事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TG、TC、LDL-C、H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LDL-C、HDL-C、hs-CR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MT、斑块厚度、直径、面积均较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提示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一定降脂效果,但对减小颈动脉斑块及hs-CRP疗效不显著;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既可全面调节脂质,又能促进颈动脉斑块消退,降低hs-CRP,且不良反應较小,确保了疗效的发挥和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同汉,陈宁,靳利利等.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消退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24-2226
[2] 张小琴,胡湘明.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消退作用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556-557
[3] 刘元杰.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消退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148-149
[4] 骆金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10):179-180
[5] 周典贵,惠凯,李春双等.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多社区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5):77-79
[6] 徐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疗效观察[J].郑州大学,2012(6):1-37
[7] 郑琼,张道进,杨阳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J].四川医学,2014,35(4):452-454
[8] 葛晓娟.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6):562-565
[9] 吴志坚,徐雄鹰,陈宏才.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0,19(17):15-16
[10] 徐永龙,雷美兰.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9):12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