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自弃心理成因及预防矫正策略
2014-05-30贾羽飞
贾羽飞
【摘要】自弃心理,是指由于缺乏稳定的人生目标而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胸无大志,缺乏自信,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消极心理。它和自卑心理、闭锁心理共同构成农村中学生未来发展的三大障碍,成为扼杀青春期农村学生的三大杀手。因此,找出农村学生自弃心理产生的症结,制定有效的应对机制和矫正方法,是我国农村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自弃心理 成因 预防与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9-01
一、自弃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自弃心理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个人、家庭、环境、社会等四大因素。但最主要还是由于个人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和不能对个人未来准确定位而产生的。
1.自弃,个性疯狂滋长催生的恶之花。一般而言,脱离父母的视线,任个性自由发展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和行为。“鏐”小学时,在爷爷的严厉陪护下,凭着聪明,一路过关斩将,始终保持着班级第一名。在光环的映照下,鏐不免有些自得。升入初一后,由于淡出了爷爷的视线,其劣性恰如雨后的荒草疯长了起来。很快就和一帮痞子生走到了一起,经常在校园里欺辱、威胁男女同学。他给自己的解释是,父母在外打工混得也挺好,大不了中学毕业也打工去。年迈的爷爷面对孙子的蜕变,只有扼腕长叹。自弃,让韶华青春成了一声叹息。
2.自弃,娇惯结出的恶之果。富有,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富有以后如何使用金钱尤其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却不是农村个别暴发户所能学懂的一门功课。和富相比,峰可以说是属于“富二代”。再加上峰的父亲是靠拳头打拼出来的家业,自然少不了对峰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因此,“不吃亏”成为峰从小就信奉的律条。初一的时候,峰因为纠集痞子携带凶器闯入寝室殴打同学被班主任惩戒了一顿,峰的父母知道后带人到学校不依不饶,非要为孩子讨回“公道”,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为峰挣足了“脸面”。后来,峰终因聚众斗殴把同学打伤而受到惩罚。娇惯,扭曲了孩子的人格,催生了自弃的心理、恶的行为。
3.自弃,不幸家庭的副产品。失意家庭里的孩子本身就有一些自卑,而当他们进入学校后,在和其他的孩子相处比较重就更容易加剧这种自卑心理进而发展为自弃。“富”的家庭是不幸的,在他两岁的时候,父母便离了婚各自外出打工。也没有给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富寄过一分钱。在学校,班里的孩子常常欺负他,说他是没有爹妈的野孩子。为此,富感到很自卑、很孤独,当然,也没少和同学打架,常常是鼻青脸肿的回家。慢慢的,富悟出了一个道理——成绩换不来别人的尊敬,只有够狠,别人才会怕你。富变了,变得很冷,很硬。中学没有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白天在建筑队打些零工,夜间则到网吧里厮混。破碎的家庭让他无可依附,生活的艰涩让他慢慢沉沦。
4.自弃,本不该为生理缺陷买单。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挫折可以成为催人奋起的内在激励,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人对未来丧失信心而产生自弃心理,对少男少女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生理缺陷是自弃心理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娟从出生起,就因为血管瘤使嘴变得歪斜,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瘤也渐渐突出。这让爱美的娟感到很不雅观,心里也很自卑。在同学的印象里,娟从来没有抬起过头和同学交流,说话也总是怯怯的。从此,娟变得很敏感,很冷漠甚至有些神经质,心里总在怀疑同学在谈论她。课堂上定不下心来,成绩一落千丈。心里的倾斜使娟最终选择了弃学。
5.自弃,社会也有责任。研究生抵不上农民工,给了农村孩子生存上的想象空间,这种虚拟的空间给自弃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实质性的养料。因此,知识无用论是农村学生自弃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论城市或农村。而社会的导向显然偏离了这一点。
201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农村也许就发展起来了,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专家如此高论,自弃似亦合理,但提高民族素质却也遥遥无期。
二、自弃心理的预防与矫正
根据自弃心理产生的心理机制、生理机制、家庭机制、社会机制,在预防和矫正对策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均衡教育发展,夯实基础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是预防农村学生自弃心理产生的治本之策。农村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大学梦想,只是因为基础差,看不到升学的希望才产生了自弃心理。在此问题上,国家应制定更加务实的教育方针,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预防农村学生自弃心理产生的治本之策。
2.整治教育乱象,遏制高校费用,畅通升学、就业渠道,是防止自弃心理产生的社会条件。目前,一些重点高中都会收取部分择校费、公寓费、校服费、资料费、班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这让贫困的农村学生对上高中心存恐惧。所以,预防农村学生自弃心理的产生,必须畅通农村学生升学、就业渠道。
3.家校联手,关爱差生,重构希望,是防止自弃心理产生的有效机制。农村学生大多为留守学生,除了基础差之外,还有就是缺乏父母应有的辅导关爱。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的出现。一是容易让让孩子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进而发展到自弃,这在女孩儿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二是使孩子缺乏教养,粗俗野蛮,具有攻击性,容易制造事端。这种情况大多在男孩子身上出现。作为老师,可以在知识上为学生补缺补差,悉心教育,理解关怀。家长应该经常对孩子电话跟踪、督促、关怀、引导,让孩子从心里感到父母就在身边,不产生孤独感,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
4.树立成功典型,开展励志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是矫正自弃心理的有效途径。自弃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没看到或看不到希望。因此,作为学校,首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行各业因求学而有所成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孩子走向自强的 “彩票效应”。其次,经常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从感恩、报国、成才、成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确立人生航向。再次,学校要根据条件,经常举办公众文化活动,以此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并不只是课堂、作业、考试、升学……,而真正是育人的摇篮,艺术的殿堂,成长的沃土,竞争的乐园。